現在有一種普遍心態,海嘯過去了,我感染了也沒事,大家就不管了。這想法有其健康、正面的一面,可以去除恐懼和前段時間有意無意的妖魔化,這一點是正面的。
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一直合作調查類鼻疽的情況, 跟蹤疫情進展,並多次到深水埗現場採樣化驗。本文是對爆發情況的全方位解讀。
香港的危機是當大家都習慣了Plan B的時候,走回Plan A的誘因便愈來愈低,慢慢Plan B便取代了Plan A。
除非住院人數、深切治療部入院人數或死亡人數急劇增加。否則,無論變異或病毒的情況如何,社交距離措施(不包括戴口罩)不再必要。
梁卓偉認為,香港未來抗疫前路將會面臨兩個選擇:「動態清零」或「走向風土病」,從醫學角度看,兩個選項最終都會「殊途同歸」。
梁卓偉指出,無論立即放寬防疫措施,抑或10年後才放寬,放寬一刻都會爆發一波疫情,病毒亦不可能自然消失,估算全港最終有九成或以上人口,會曝露於新冠病毒中,曝露時間愈長,總有機會染疫。
香港這邊雖然也在實施清零政策,但與內地最關鍵的分別是,香港已在採用mRNA疫苗,令香港實質上有條件測試在mRNA疫苗的保護下,如何可控地逐步對外開放,可作為日後內地重新對外開放的重要參考。
社會要學曉聚焦預防重症死亡,才是走出大流行的方向。與病毒共存的大前提是提高疫苗接種率至全民,從而將新冠肺炎死亡率由2%,減低到千分之一以下,這樣才不會壓垮醫療系統,社會才有機會回復正常。
新加坡政府提出要與疫情並存的策略,不無道理,也是經過深入的考量才公布的,絕對不是「放棄清零」這麼簡單。
希望瘟疫能令人類重新檢討與地球的關係,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人類是地球的主宰。新冠病毒帶給「萬物之靈」那麼大的傷害,是一個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