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書展「心靈勵志」的講座類別裏,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的新書分享是最曯目的講座之一,除了分享其新書《吾生有杏3 天涯何處覓吾醫?》外,也分享了他十年院長生涯所遇到的人與事,以及對未來醫療發展的願景。
中大醫學院全球首次證實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可以預防近視。團隊發現在4至9歲沒有近視的兒童中,與安慰劑相比,每晚使用低濃度0.05%阿托品眼藥水,兩年間可使近視發生率相對減少46.4%。
原發性腦癌在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發病率普遍較高,中大研究人員建議應針對高危人口採取疾病風險因素控制及早期癌症檢測措施。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莫樹錦教授與國際肺癌專家合作,測試免疫治療結合化療對治療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成效,發現可顯著提升患者整體存活率,可望成為新的一線治療方案。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達明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教授劉宏斌聯合研發出應用於微創腦手術的柔性內鏡機器人系統,並在香港成功開展首例屍體實驗,證明使用該機器人可在微創條件下完成全部所需手術步驟。
中大研究發現,糖尿病晚期腎病患者停止服用RASi類藥物,可以增加出現心腎併發症的風險。
中大醫學院領導的跨國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透過分析「眼底相」便能夠偵測阿茲海默症,準確度逾80%。有關系統不但容易應用、非入侵性,且成本效益高。
胸腔主動脈瘤常見於高血壓患者,是香港最常見的死因之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心胸外科團隊最近成功運用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完成亞洲首個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至今已完成25例,並取得滿意成效。
中大醫學院大型臨床雙盲研究,證實其研發的微生態配方能夠減低長者及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一族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的常見不良反應,也減少了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風險(包括發燒、皮膚炎、敗血病和新冠肺炎等)。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合作,周五(10月14日)於科學園舉辦醫療創新及科技峰會,創科局局長孫東教授指出,香港正迎接創科發展的黃金時期。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將全力發展創科產業。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現一種名為「巨噬細胞向神經元樣細胞轉化」(MNT)的新現象,會在肺癌微環境中產生痛覺神經元,導致癌痛出現,意味MNT或可成為原發性癌痛的精準治療靶點。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 使用其中任何一款新冠口服藥的住院病人, 較沒有使用口服藥的病人死亡風險降低76%;門診病人經急症室入院次數亦減少88%。
中大卓越兒童健康研究所最近成功建立一個結合基因、藥物和臨床數據的高維度病人資料庫,並研發了一套測試方法,為難治型血癌患者提供精準的個人化治療。
盧煜明教授認為,「如果劍橋大學只是對5%的學生有冀望,我們只要有幾個百分點的醫學生有志投身研究,我們的系統應該讓他們成功找到創科之路。」
中大醫學院研究突顯良好糖尿病管治的重要性,定期監測以避免血糖水平的波動和肥胖,以及早期使用器官保護藥物,如RASi,以降低包括癌症在內的致命風險。這對於年輕、面臨長期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尤其重要。
當年,盧煜明教授的老師曾經問過一條問題,盧煜明教授依書直說自覺沒錯,但老師卻質疑為什麼要這樣回答,令他難以忘懷,至今仍教導學生須時刻探求實驗數據的來源,這也是他投身醫學研究的初心。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莫樹錦教授與國際肺癌專家團隊早前針對帶有「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變異」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進行臨床試驗發現,第三代ALK抑制劑「Lorlatinib」具潛力成為一線治療方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於剛過去的書展2022分享自己的新作品《吾生有杏2──點滴在心頭》,記述自己作為醫生及作為院長的日子,同時陳家亮教授更邀請了中大醫科6年級生沈思彤、 鄧童一同分享新作。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牽頭的一項多中心臨床研究與海外醫療機構合作發現,若將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SIRT)與標準化療結合,可有效治療不適合經手術切除的肝內膽管癌。
香港中文大學7月28日(周四)宣布委任生物醫學學院副院長及教授、新亞書院院長陳新安教授以兼任方式出任協理副校長(教育),任期3年,由2022年8月1日起生效。
中大醫學院開展全港首個大型長新冠患者研究,希望透過大數據協助政府制定策略及調撥資源,策劃更全面的長新冠醫療服務,以減低長新冠患者對本港醫療系統及經濟復甦的壓力。
李嘉誠基金會在5月底宣布向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捐款支持醫療發展。中大隨即宣布推出計劃,支援研發診斷工具 ,以及鼓勵研究成果商品化等等。
近年來,亞洲地區的霍奇金淋巴癌發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其中香港男性的發病率上升幅度更是全球之冠。中大研究人員建議, 應針對高危人口採取危險因素控制及早期癌症檢測措施, 以控制上升趨勢。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公立醫院急症室已經嚴重超出負荷,亟待優化改善,刻不容緩。李嘉誠基金會捐款1.5億元助中文大學醫學院,進一步提升香港醫療體系的效率和效益,為香港以至全球病者締造更先進及完善的醫療服務。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部分新型冠狀病毒病(新冠)患者在康復後數周甚至數月,仍然會持續出現一些身體問題或後遺症。疫苗接種是目前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今天發出一封公開信及短片,感謝大學前線員工、醫學研究和專業人員及中大醫院全體員工為抗疫所作出的貢獻。
針對香港新冠疫情持續及擴大趨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宣布,獲港府食物及衛生局撥款研發配方,增強免疫力及減少疫苗不良副作用。
中大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與出現新冠肺炎引致的長期綜合後遺症的風險息息相關。
肺癌是一個全球性的負擔,其5年存活率遠低於其他主要癌症。2020年,肺癌佔全球整體癌症死亡率約五分之一。研究發現,肺癌於各地造成的疾病負擔存在很大差異,其中以東亞地區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中大醫學院盧煜明、趙慧君及陳君賜三位教授因其專利項目「分析血漿內DNA甲基化進行胎兒及癌症無創檢測技術」,同獲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選為「2020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