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在運用國家之手方面比西方更有經驗,加上資訊科技與大數據都加強了計劃經濟的可行性,中國的混合型經濟的優點日漸明顯。這一方面加強了中國的自信,同時亦引起了西方的猜忌。
中國等15個國家前日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成為全球涉及人口、經濟總量和貿易額最多的自由貿易區。對於這類國際的合縱連橫,有四個角度必須注意。
這次「螞蟻」緊急煞車,又給外國一個批評的理據了。不過,從中國官方的角度看,也有他們擔心的理由。
香港人看美國大選,只是旁觀者吃花生的議論,雖然觀點紛陳,但對選舉結果毫無影響。然而據筆者觀察,朋友圈中很多人對今屆美國總統選舉十分「肉緊」而且投入。
香港在這幾十年對祖國經濟改革的貢獻,是依賴一個成熟而演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以及承載它源於西方的核心價值。香港的一國兩制,最終應該與優良的中國傳統文化殊途同歸。
毛澤東刻意把香港留在中國的體系之外,是想借助香港去利用西方的金融系統。恰好那時,西方亦為了引誘中國脫離蘇聯系統,所以對此隻眼開隻眼閉。
房地產是香港這百多年來積累起來的財富主要儲存方式,如果房地產價格下跌,足以令香港多年來的財富積累一下子就大幅蒸發。
如果美國有信心贏的話,應不怕在全球遍地與中國較量,進行自由搏擊才是;毋須脅迫盟友,處處讓路美國,讓美國得以優先。
特朗普常自誇,在他的領導下,美國已在這場與中國的角力中大獲全勝;但全勝的結果卻是美國的GDP在第二季下降了32.9%。中美兩國的處境,究竟誰更惡劣,答案已寫在牆上。
美國大選在即,愈來愈多人關心,下屆美國總統會由誰來出任?我個人認為:不管誰來做美國總統,美國對華的政策也不會改變。
美國雖然在封殺華為與限期TikTok出售方面取得了上風,但在對抗疫情與恢復經濟方面卻表現差過中國。加上美國國內矛盾激發,美國在整體上所受的壓力,不見得比中國少。
中美使出的招數仍然謹慎,雙方均小心翼翼,你一局我一局的打「因住波」。至於未來會怎樣發展,我認為視乎以下變數。
假設時光倒流,如果北京懂得技巧地順應香港的主流民意,摒棄「攘外必先安內」的舊思維,不再讓「擴大化」和「窩裏鬥」的頑疾發作,那麼效果肯定不同。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中國封城抗疫成功全球效法,令抗疫成為中美角力新戰場,中美關係與香港研究中心主任袁彌昌博士和資深傳媒人陳景祥認為,抗疫戰中國先輸後贏。
不少傳媒紛紛報道亞洲各國緊跟美國圍堵中國,網絡上在出現中國外交陷入困境的討論。但事實上,中國真的陷入圍堵嗎?
現在絕大多數政府都贊成補貼研發,美國政府也例外。以資助研究方式支援「中國製造2025」,爭議應該少得多。修訂「中國製造2025」可以減少了美國制裁的理據,也未必降低原本目標。
中美之間的第一輪交鋒已經了結,雙方已充分了解到對方的實力,知道哪些地方須退讓,哪些地方才有條件堅守,這是開始談判的起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