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的成長,自古以來都是由學校及家庭分別承擔孩子成長的責任。但現今社會,學校的文化當然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但若把一切教養孩子的責任都推到學校,是否合適?
陳鶴琴說:「幼稚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成效。」
孩子在學校的行為模式,很大地反映他的成長背景,在成人身上學到的習慣便是他與其他孩子相處的社交技巧,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着無比的重要性。
今天的教育需要配眼鏡了!
在現在這個講求創新的時代裏,父母既要幫助孩子能汲取基礎的知識、培養忍耐與刻苦的態度,也要鼓勵子女多作嘗試,從而培養出勇於嘗試的態度。
作為父母,你認為應該給孩子什麼?要得到怎樣的照顧?孩子究竟要接受什麼教育?
作為教育學博士的陳美齡,把三個孩子都送進了史丹福,一門四傑受到不少人讚賞,很多父母紛紛奉Agnes為家庭教育的楷模。
上一代的生活沒發生什麼問題,只是窮一點,大部分人的時間用來幹活,勤力做家務;孩子天生天養,自然而然學習父母,模仿父母,繼而了解父母,體諒父母,尊重父母。
近月接二連三的虐兒案,反映香港缺乏「生命教育」和「家庭教育」。現在務必重新檢討,做一個有愛心的父母。
甘羅及康熙,他們兩人的出身與厲歸真及宋濂有天淵之別,這兩位「富二代」雖含着「金鎖匙出世」,唯勤奮並不遜於一般老百姓。他倆的卓越成就,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記首功。
教育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多去學習,多去體會,教育不只是在學校與家庭。
就讓我藉此機會分享一下我身為一位校長媽媽,我在家中如何教育我的子女吧!
作者希望告訴所有父母,就算孩子成績不佳,也沒必要擔憂。需要擔心的反而是那些十分適應現今教育制度的優等生,尤其是畢業於一流大學的學生。這些高材生一直誤以為自己是優秀的人才,抱有「我在學校已經學得夠多了」的心態,踏入社會後遇到挫折更容易受打擊,加上他們生存力較弱,倒下之後往往一蹶不振。所以,讓孩子能自食其力,應從家庭教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