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國史教育中心

弱國無外交
作者:何漢權2019-08-09
參看當時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陸徵祥墓葬之地,閱讀他的回憶錄所載的一句「弱國無外交」,一切盡在不言中,形勢比人強,當時又貪又弱的中國,就算再出色的外交代表,在弱肉強食的國際情勢下,又能爭取些什麼呢?
歷史人物專題研習報告精采紛呈  劉遵義:國史教育很必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7-15
國史教育中心校長何漢權指出,「獅子山下,東江水流」,中國歷史是從過去到現在,永遠沒有終止的對話。國史教育中心沿着三個路向──香港心、國家情、世界觀──舉辦活動。
從王安石專題研習反思中國歷史
作者:鄧兆鴻2019-07-10
香港的中、小學生在王安石專題研習上卻展現了極高的水平,令作為評判之一的筆者深深體會到學生在這方面的努力和投入。
楊永漢:孔聖堂成立84年 為香港弘揚儒家精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6-28
孔聖堂中學成立初期,弘揚儒家思想及舉辦國學活動。1990年至2010年左右,孔聖堂中學的對外活動甚少。楊永漢博士在2012年上任校長,恢復儒學推廣。
張信剛:蒙古崛起改寫歐亞大陸歷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6-13
蒙古人雖然出自內陸,但蒙古帝國陸海並重;許多措施為日後歐洲人的擴張以及今日的全球化墊下基礎。
歷史文明的對話
作者:何漢權2019-05-31
學習中國歷史與文化,就是要學習過去與現在永無休止的對話,由此汲取人情道理,繼續向前。
周佳榮教授兩位愛徒:五四運動不止是中國的事,更是亞洲的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24
香港浸會大學講師范永聰相信韓國的三一運動不是韓國的「三一」,而是亞洲的「三一」。中國的五四運動不是中國的「五四」,而是亞洲的「五四」。辛亥革命不是中國的革命,而是亞洲的革命,對亞洲的影響相當大。
丁新豹:戰前華人為香港帶來繁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16
香港華人社會中一股崛起於1850至60年代的強大力量是南北行商和金山莊。他們利用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日漸發展的航運業,從事買賣南北各省和南洋各地的藥材、食米、雜貨、土產,構成巨大的商業網絡。
陳萬雄:五四重整中國文化思想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14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他們日後大多數成為中國各種傳統學問的重整者,並且以現代科學的精神,建構起中國新時代的學術文化思想。
文學史為什麼選擇杜甫?劉躍進:他是中華民族的詩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10
杜甫寫美,往往從細微處描寫,卻體現出崇高的美感。他常常寫悲慘的生活、寫社會動亂,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希望,依然可以感受人間的溫暖。
杜甫詩的文學永恆價值
作者:何漢權2019-04-26
杜甫並不算考試高手,官運更是不佳,一生生活潦倒,但看杜甫詩文,家國情懷思念特別濃重,思妻念兒之句,是唐代眾多詩人所僅見的。
紀念五四運動一世紀 國史教育中心考察京滬巴黎 倡導現場學歷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13
觸發五四運動的巴黎和會,簽約地點在凡爾賽宮,當年顧維鈞等人就在凡爾賽宮為中國爭權益,最後沒有簽署和約。因此,國史研修團會安排凡爾賽宮之行。
程美寶:內地史學發展 啟迪香港歷史教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03
程美寶認為,歷史教育應有更寬廣的意義,並作為一種思考工具。即是梁任公對「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的批判。
周佳榮:如何令初中學生愛上香港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3-07
要教好香港史,就要先教好中國歷史;要教好中國歷史,必須正確認識歷史。初中老師要令學生覺得歷史不沉悶,不是死記硬背的科目。
單周堯:「天下為公」是孔子的理想和追求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1-21
單周堯認為「天下為公」為《禮記》的理想,為何不是孔子的理想?《禮記‧禮運》之內容雖託言孔子,但篇中云:「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乃墨家兼愛之說。
李焯芬:傳承絲路歷史使命 一帶一路任重道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1-07
一帶一路是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之間的對話,是一個互鑑、融合的歷史進程。從歷史的過去,展望歷史的將來,透過一帶一路,為發展中國家進行基建工程。
學歷史有什麼用
作者:何漢權2018-12-07
改革精神不滅,中華民族是永續發展,歷史的敍述,不能以勝敗論英雄。
王賡武:「史」與歷史學不盡相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06
「史」與歷史學不盡相同。「史」不完全是學術性的,但與當地社會的發展有關係。「史」的概念十分廣泛,一切過去的事情,都跟今天有關,都可以稱為「史」。
國史教育中心:培育具香港情懷、國家觀念、世界視野的新一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7-16
中心秉承北宋張橫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凝聚社會各界力量,致力向香港青年、老師、公眾人士宣揚中華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