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國史教育中心

把歷史文化帶到現場
作者:邱國光2021-05-27
過往一學年,夥伴學校囿於疫情,需間歇性停授實體課,老師們仍各出奇謀,設計不同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文化之心,誠屬難得。
黃平教授:發揮香港優勢 配合國家發展 尋找新增長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26
儘管2020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同比下調了6.1%,2021年首季卻強勁反彈7.8%,反映香港優勢仍在。香港可從內地提出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中,找到新起點。
黃天:南潯子弟不紈絝 助孫中山革命 扶蔣介石上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3-10
曾任香港三聯書店高級編輯的中日關係研究學者黃天,最近出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主辦的名家講座系列,以「南潯古鎮人才輩出」為題,為我們講述了張靜江、劉承幹等幾位南潯著名「富二代」的故事。
黃天談國史:徐自華冒死踐約 為秋瑾埋骨西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3-08
曾任香港三聯書店高級編輯的中日關係研究學者黃天,最近出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主辦的名家講座系列,以「南潯古鎮人才輩出──競雄自華女人傑,張氏嘉業見金章」為題,為我們講述了一批與南潯有關的名人佚事。
青年史學家年獎頒獎 跨學科知識有助治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1-19
青年史學家年獎2020的得獎者謝穎豪、林嘉澔和關浚鋒分享了個人研習中史的心得。其中謝穎豪同學表示,歷史劇集、書籍和遊戲啟迪了她研習中史的興趣。
「三國」教育的實踐
作者:何漢權2020-12-23
過去23年,香港學校的政策規劃、課程考評設定、校內外的教育推動,對如何認識一國是兩制的磐石、如何認識國史(中國歷史)、國學(中華文化)及國情(國家與香港連體所處的內外情勢發展),確實都掉以輕心。
李時珍膺「年度歷史人物」 國史教育中心:疫情下醫學受重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2-19
今年的「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以「科教興國,經世濟民」為主題,結果由明朝的李時珍以32034票當選。
歲月不輕放 情義教育在
作者:何漢權2020-12-16
過去23年,香港學校的政策規劃、課程考評設定、校內外的教育推動,對如何認識一國是兩制的磐石、如何認識國史、國學及國情,確實都掉以輕心。教學專業前路,有必要重新思考。
金耀基論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厚積薄發的傳世之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1-19
蔣廷黻為民國著名學者暨外交家,5萬字的《中國近代史》成為傳世之作。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的演講《中國近代史》為中心,分享對蔣廷黻其人、其書的看法。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
作者:何漢權2020-07-15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的宣傳資訊進入各中學,遇上「短板」失聯,石沉大海是自然不過的事。幸蒙不少學校以生為本,能將相關訊息,輾轉傳給對學史有興趣的中六同學,最終仍有40多所中學的代表參加。
學史五十年——史家與時代
作者:何漢權2020-07-08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主辦的「名家講座」系列,上周應邀主講的嘉賓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博士,以「學史五十年」為題,網上直播,細說學史之路。
回顧學史五十載 梁元生:香港是學歷史的寶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7-07
回顧逾50年學史的歷程,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教授認為,儘管最初是出於機緣巧合,然而後來卻是對歷史的熱愛使自己堅持下來。
何漢權:鴉片戰爭教學不容扭曲 讓學生認清香港歷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5-27
歷史教科書使用外文資料引起爭議,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何漢權認為,引用史料涉及外文,要考慮翻譯的差異問題,教師也不能有偏差,否則即是將歷史改寫,看看何校長怎樣分析。
國史教育在香港的明燈
作者:何漢權2020-05-20
在政治覆蓋、顏色要分明,不是朋友便是敵人,價值異常混亂的香港現況,讓全港師生唸唸《國史大綱》的十多頁前言,摘取一句,一國之民要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存溫情與敬意,會起春風潤物育人之用。
舞台劇再現熙寧變法 細說王安石千秋功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1-24
舞台劇《細說王安石》與觀眾見面,1月12日演出壓軸一場。此劇反映了王安石由一人之下的改革名相,到以身許國,謗亦隨身,一無所有的無奈。
金耀基演講蔣廷黻的一生
作者:何漢權2020-01-22
金耀基教授應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之邀請,將於2月22日下午假城市大學,擔任名家系列講座之主講嘉賓,講題為「談中國近代史書寫:重讀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
魯迅在香港的足跡
作者:鄭明仁2020-01-18
大家或許有興趣知道魯迅在香港留下了什麼足跡。1927年,魯迅先後3次到過香港。其中一次到港是2月,2月18日和19日連續兩天在上環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演講。
細說王安石
作者:何漢權2020-01-17
從王安石留下千古傳誦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名句,可窺見千年前新法推行的猛烈,思考王安石究竟是貪勝障限,抑或是一份不畏浮雲遮望眼、敢於面對頑固反派的勇毅?
獨守千秋紙上塵
作者:邱國光2020-01-16
王安石《讀史》一詩自歎「糟粕所傳非美事,獨守千秋紙上塵」,盡見苦無同道之意!情是付出,無付出,怎能有收穫?安石新政無知音,已是意料中事。
國史教育中心辦五四人物選舉 魯迅大勝胡適蔡元培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2-20
國史教育中心繼去年後再度舉辦「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以五四運動為主題,魯迅獲選為2019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魯迅不論在中、小學得票均取得絕對優勢,獲得逾12000票。
情濃 理強 守住歷史
作者:何漢權2019-12-12
兩位青年史學家的限時發言,精簡內容卻能讓與會師生萌生頗多聯想。大江大河,小橋流水近觀遠眺,都可蘊含史詩史畫,就看受眾是否願意探究、體會並感受。
兩港大生奪青年史學家獎 何漢權籲治史須重證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2-11
嶺南大學歷史系主任梁萃行教授認為,讀史不只是借古鑒今,不認識歷史,就如失憶,對於自己的文化身份,周圍環境、世界狀況,都不可能透徹了解。
陳學然:為何五四運動對香港影響不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2-01
有不少研究指出,北京發生五四運動後,很快就傳來香港。我覺得有點奇怪,因為當時香港是殖民地的地方,英國政府以高壓政策管治香港,特別是排外運動。其實五四運動在香港爆發沒有想像中厲害。
陳學然:蔡元培胡適為何會對學生運動反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30
蔡元培是五四運動的守護者,守護北京大學的學術自由。但大家忘了他對學生運動的看法。他曾保釋32個北大學生。但他對學生的支持並非毫無底線的。學生在五四運動初興時表現的愛國大義、思想主體性等慢慢受到消解。
五四運動在香港
作者:何漢權2019-11-20
百年前的五四愛國運動在香港,英國殖民政府,祖家在英國,當會「冷靜」處理,想方設法拘捕五四發動者,英國人深諳,容許在香港反日,骨牌效應,香港的中國人,必然反英、再反列強!
青年學子論五四:魯迅鐵屋中吶喊 顧維鈞大時代弄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08
魯迅很早接觸孔孟,但他自言孔孟對他的影響很小,彷彿是主張「反抗大傳統,靠攏小傳統」。魯迅反對的是官方意識形態之下的大傳統,轉而尋找一個相對的小傳統,並繼承這個傳統,這從他自小所受的教育已見端倪。
年輕學子論五四 兼容並包是宗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07
一個有底蘊的文化,不會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善於融合外來文化,使自己的國力得以提升。在21世紀的今天,對於中國文化,我們不應只停留在背誦的層面,而是要深入了解,從而反思有沒有需要改進,或者保留的地方。
范永聰談五四:陳獨秀革命思想不停變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06
作為五四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陳獨秀最精彩的是五四運動前夕思想形成的過程,這是一個多元包容、由舊入新的歷程,是最浪漫、最值得回味的過程。
國脈流動 兩制繼續
作者:何漢權2019-10-30
歷史因緣,造成香港政治、經濟,文化的獨特與生命力。一國兩制,身份認同的價值教育必須推出,不能含糊,也不能急不能躁,卻需要彼此各就各位、負責任地在各自的崗位,重新出發。
歷史年度人物選舉 回應五四運動百周年
作者:何漢權2019-10-16
「名家系列講座」第一講,請來丁新豹教授(前排左三)、范永聰博士(前排左二),以及四位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主林俊朗、周正賢,李謙諾及梁文輝,分別撮述五四歷史人物。前排右一為陳學然博士、右四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