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大校董會主席查逸超、中大校長段崇智同場出席創業展並發表講話,這是自中大換校徽風波調查結果公布後,查逸超和段崇智首次同場出席公開場合,兩人並在台上握手。
內地經濟矛盾之處,就是在這不利創新投資的環境之下,貨幣政策其實很想透過銀行體系「放水」給中小企,只是效果一直不明顯。既收緊又放鬆,且看市場力量能否在夾縫中找到一線生機。
創始人現在是否面臨成為理想主義者還是追求利潤的營運者的抉擇?Meta行政總裁馬克·朱克伯格從夢想中的元宇宙轉向宣告「效率之年」,他委婉表示元宇宙有點遙不可及,這到底是醒覺、還是投資者逼宮的成功?
香港創科人才指數核心發現,雖然創科文化在香港尚未真正形成,對創新科技的認識還未達到,但在政府與各界的推動下,創科生態與文化在近年來顯著提升。
邱達根表示,美國打壓中國的用心昭然若揭,但重要的是香港先要鞏固本身既有優勢,例如資金流通、與中國市場的關係等因素,未來要繼續深化人才庫,讓香港能夠成為導引資金往內地的創科發展平台。
30年前,葉玉如成為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系講師,當年香港的科研環境相對落後,氛圍不足,科研政策及資助跟不上,但今天葉玉如校長滿有信心,「年輕人投身科研一定大有可為,因為現在的創科條件是30年來最好的。」
獨角獸令投資者驚艷,尤其是對為數不少在它們成長晚期才湧現的金融投資者,尤具吸引力。這些投資新貴過客,放大了優先清算權的使用,又熱衷於把獨角獸作為追加投資的載體,使獨角獸在茁壯過程中,顯得人細鬼大。
獨角獸之所以令人興奮,因為它有許多未被開發的潛力、有讓設資人想像的空間,而假想的其中的一個維度,就是它們雖然羽毛未豐,但卻有作為收購合併的載體的潛能。
由於大量背景不同的單位投資獨角獸,那所謂的中、晚階段創投,或稱上市前的融資輪,成為眾矢之的,而當中又與金融投資者引入的優先清算權和「孫公司投資模式」最為惹火。
巨浪翻騰之下,原來有不少的創投老手,卻一早就不住地提醒大家,錢多其實會令初創企業,迷失初心,墜入黑洞。
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教授在「尋找香港經濟的新增長點」論壇上分享了他從夢想到現實的創科之路。他表示,不只一次面對同期發表同類研究的論文、多年時間申請專利、訴訟經年等問題,都是創科產業同樣面對的問題。
在中華文化之中,60周年象徵一個甲子循環的圓滿結束,亦代表新階段的開始。為紀念這個充滿意義的里程碑,我們(中大)籌備了多項慶祝活動,歷時超過一年半。
人才可以怎樣搶回來?我認為改變香港的產業分布應該是最重要的問題,即是如何將產業多元化。除了房地產和金融之外,我們還可以發展什麼支柱產業?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2022年人工智能白皮書》,指出未來人工智能產品工程化將會是成功企業的關鍵因素(CSF)。企業在追求持續研發新技術的同時,將更加注重產品開發過程,以規範的工程手法確保產品安全。
回想2017年前,香港鮮有獨角獸,唯在政府、香港各大學及相關機構的大力扶持下,短短4年間香港獨角獸湧現,為香港創新科技產業及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當只考慮贏家而忽略輸家時,以投資組合迄今為止的歷史表現向前看,是會被誤導的。通常它會導致高估未來的預期回報,但根據時間和缺失資料的性質,它可能同時起相反作用(低估)。
大衆眼看得到、信以為實的,是巨星異獸的回報,卻很少會留意到約六至八成的創投企業,以虧本、平手或微利告終,投資基金當然不會為這些失手的投資大肆宣傳,而關閉了的企業,自然也不會有太多人記得。
查博士表示,鼓勵各位年輕人,在現在充滿挑戰的時間,不要動搖自己的信念。疫情雖然為本港的整體環境帶來衝擊,然而,香港和香港科技園堅持創科發展是不會停步。
「香港獨角獸榜單 2021」象徵着香港由零到有,由破局、發展至穩步發展的第二階段。要找尋千載難逢的投資機遇,便要盯着獨角獸的發展!
數碼港首席公眾使命官Eric說:「數碼港一直以來,都在幫助年輕人投身創科行業。透過互動平台聯繫創科界與求職者,今年得到170間公司參與,提供1300個空缺。」
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是中國不少獨角獸成功的基礎,但這些企業主要是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而非技術上的大躍進。所以今日最大的挑戰是,面對科技冷戰中國如何確保科技創新。
高價摘星是人性,也是理性。
根據螞蟻最初盛傳2250億美元上市估值計,其實已比騰訊控股(00700)及阿里巴巴的平均30至45倍為低,更較Visa與Mastercard市盈率便宜。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0-07-10
插畫家陳佳和彼得曼創作彩色繽紛的五隻獨角獸壁畫,座落在灣仔星街區的街頭。古樸而時尚的星街區位於市中心,是探索潮流獨立美食和精品店的最佳地區。
公司還在苦惱如何轉型?打工仔發現競爭力開始減弱?你開始了解大數據(Big Data)嗎?再不來學習,就要被淘汰了!
車品覺表示,內地正就數據安全立法,因此使用數據上,將面臨更大的制約。然而,無論如何,數據的透明度,對科技發展十分重要。
OYO 無論對外對內都把中國定位為本地市場,「(在中國)我們從深圳開始,大多數消費者把 OYO 視為一家中國公司。過去兩年我們努力確保人們視我們為本地公司,我們內部也視中國為主場」。
要避免獨角獸變成「毒角獸」,無疑是一種風險提示,本質上亦是反映當局對高估值公司的害怕。
新經濟抬頭,新經濟思想,手執新經濟一如具備更大影響力的主旨下,中國開始信奉是獨角獸的數字,數字愈多,意味潛在實力愈大。
在獨角獸熱潮下,今年以來約平均每3日就有一宗涉公司的私人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