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必須設法加快在兩岸對等、尊嚴、透明大原則下,與大陸交流、合作、整合,讓「台灣蛙」再顯活力,跳上第二大經濟體的肩膀。既有「馬習會」在先,就要營造「蔡習會」在後。
一年容易又中秋,有人快樂有人愁,今次習拜通電,中美的人民當然開心,但又很多國家領導人不開心。不過,上述所有國家的愁都不及台灣和流亡海外的港人愁。
國民黨在上屆大選大敗,不外兩大「死因」,一是黨內不團結,二是在兩岸立場上向綠營靠攏,變成「小綠」,以為這樣可以爭取年輕人的選票,結果卻是內外不討好。
筆者認為在2027年前,解放軍並不會輕率對台出兵,就算早已具備這種能力,「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坦白說,沒有美軍撐腰,台軍還能戰嗎?
今天美國不願意為一個花了20年、付出2萬億美元扶植起來的阿富汗政府,再去跟塔利班打仗;明天,恐怕到時候美國會有100個理由拋棄台灣。
中國對立陶宛作出如此決斷的反應乃是意料中事,除非立陶宛幡然醒悟,發現自己被利用而迷途知返,否則,如果繼續一意孤行,北京別無選擇,可能被迫宣布與其斷交,甚至採取其他報復措施。
一樁又一樁的幾百億台幣軍火,跳過正常程序,逐一獲得,來對付白宮主導的兩岸緊張;那真是「善意」換「軍火」的巧妙設計。「美國政府不支持台獨,但我們有強烈的非官方關係。」坎貝爾講得多聰敏。
如果台灣有足夠的疫苗,相信接種率在兩個星期內就可以超過香港。
當拜登愈來愈利誘蔡政府走在對抗中國大陸最前線時,如有擦槍走火或真槍實彈,戰場就在台海或台灣本土,最不幸的就是我們台灣的2300萬人民!
自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台港之間的聯繫便連帶受到影響。台灣駐香港經濟文化辦事處人員因拒簽「一中承諾書」,致使簽證無法獲得續簽已全數撤離,台港交流幾近中斷。
近日,美國傳媒翻炒1958年解放軍炮轟金門時,美國軍方一度提議用核武對付北京。這是否有弦外之音?
2021年,台灣的流行語是「校正回歸」,只是”window dressing”的台譯,令人可笑。還有「認知作戰」, 其英文是”fake news”而已,台灣譯文能力真差。
作者認為第五屆特首選舉如只用姓名學來預測結果的話,可以說是簡單、直接、一面倒——林鄭必然當選。那麼即將來臨的第六屆呢?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隨即出現「愛國還是政治中立」政治爭論。立法會議員、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梁美芬早前在《明報》撰文,指法律要求公職人員宣誓效忠,是國際上的普遍做法,為何少數香港公務員仍拒絕宣誓?
在台海烏雲密布的背景下,日本同意聯合聲明提及台灣,是美國抗中政策一個成功部署。北京會否像對澳洲般,動用經濟力量對日本反擊?
台灣領導者的主要責任是:要與周邊大國和平相處,選擇對台灣最有利的道路。台灣要多宣揚民主,少強調主權;民主展示軟實力,主權要靠硬實力。台灣可以用各種軟實力,增加兩岸交流的吸引力。
美國當局將拋棄特朗普政府經常使用的「中國病毒」、「武漢病毒」、「功夫流感」等。但是在台灣,民進黨當局一直以「武漢肺炎」稱呼世衞組織定名的「COVID-19」病毒。
台灣當局並不急於處理陳同佳案。港台兩地政府之間矛盾多着;讓陳同佳自行前往台灣,便宜了港府,台灣當局沒得到什麼好處。
蔡英文放軟因為蓬佩奧更早放軟,可是「中線默契」台海的格局回不去了,如果說台獨進了一寸,那麼統一則是進了一尺。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周二出席台北市議員羅智強的新書《伊羅寓言─國王貓》發布會時,對近日大陸派出多架軍機飛近台灣,甚至飛越「海峽中線」表達關注,憂慮一旦擦槍走火,恐怕就難以收拾。
如果王金平來了廈門,對緩和目前的兩岸局勢能有多少幫助?套用一句詩:你來與不來,兩岸的情形,都在這裏。
第12屆「海峽論壇」將於9月20日在廈門舉行,台灣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將代表國民黨率團出席。正值美中尖銳對抗,台海戰雲密布之際,王金平等人赴陸更冒着可能觸犯民進黨政府《反滲透法》風險,令此行倍受矚目。
無論美國對中國作出什麼承諾,簽了什麼協議或公報,美國都一定會把台灣這張牌捏在自己手上。
在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周一發表「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演講。馬指出,中共一旦攻台,其戰略就是「首戰即終戰」,要在短時間內打敗台灣,讓台灣根本沒有機會等美軍支援,且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
美國衛生部長阿扎爾訪問台灣,周一與總統蔡英文會面。北京當局事前公開表示不滿,但阿扎爾回覆記者提問時說:「這是台灣的事情」,暗示北京不該「指指點點」。
李登輝已放棄台灣,寧願當日本皇民,名留日本史,可能有較佳一筆,真是一生不知自己是誰,打倒昨日的我,正如秦檜,死時宋高宗未死,還可封王。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2020年7月30日離世,終年97歲。本社精選他的照片,以作懷念。
此刻的台灣海峽烏雲密布,中美關係惡化到一觸即發。台灣領導人要全心全力運用智慧做到:中國人不打自己人,中國人要幫自己人。
與去年台灣「大選」期間蔡英文幾乎每次公開露面都提及香港示威。她成功連任之後,很少再提香港,「當選」感言沒有提,5月20日也沒有提,一些疑似香港示威者在網上抱怨被「用完即棄」。
人們不斷關注,在眼前兩岸氣氛不斷惡化和緊張之下,會否發展至兵戎相見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