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陸續「登陸」的港人之中,相當一部分受過大學教育,他們對政府的期望和「批判能力」都遠比上一輩高。政府的安老政策,必須適時調整以應付一批「新生代」老人的來臨!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果決策者願意正視問題,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當可避免重犯錯誤。可是,最大的問題,可能正是高官有「政府管治沒有問題」的錯覺。問題真的只出在政策的「執行細節」上嗎?
林鄭通過接觸反對派,享受了特首選舉後長時間的政治蜜月期。然而現在,林鄭月娥5年任期剩下不到兩年時間,她與反對派的蜜月期已瀕臨破裂。
三隧分流和派4000元都可以在短期內解決,沒有多少「長遠影響」;真正棘手,甚或有可能觸發更大危機的,是長者綜援問題。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設計,其實相當耐人尋味。設計的藍圖似乎假設特首可以單人匹馬,主持大局。這樣的想法背後,可能只建基於一種對非政治化的迷信。
政府說,提高長者綜援申領年齡,是為了釋放勞動力,因為政府認為,長者綜援會減低年長人士繼續工作的意欲。如果是這樣,怎能說收緊政策不是強逼長者工作呢?
美國有研究顯示,減少退休後的社會保障竟然令中年人添壽!原來,因削減保障而添壽的人,勞動亦同時增加。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退休導致死亡率上升。
有社福界人士形容,每月1060元額外補助津貼是「跌落地揦番拃沙」,主要目的是保着政府的面子,而這批失去領取長者綜援資格的「中年人士」須積極尋求工作,並要社工證明不是故意偷懶。
「關愛共享計劃」、「就業支援補助金」──這些名堂可真是創意之作,不知是出於哪一個高人之手?
在缺乏全面退休保障和整體貧窮率高達20%的情況下,60至64歲失業人士的生活絕不好過。在未有充分考慮他們的情況和確保他們能繼續工作下,政府提高長者綜援申請年齡,是不合情理的做法。
林鄭出席今年第一次立法會答問會,最惹火的議題竟是提高長者綜援的年齡門檻 。有議員叫政府撤回這政策,林鄭回應說,政策早寫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裏,是議員們批准的,這話引起了議員們的強烈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