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香港正式開埠,開展了貨品的進出口、貨倉物流、商業賣買。香港島初期曾被劃分為四環,即上環、中環、下環(現在的灣仔)和西環。
入場欣賞電影《梅艷芳》,是香港人難得的一次集體回憶。儘管大家回憶的重點未必一樣,但至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齣電影再次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哥哥」與「阿梅」之間的深摯友誼。
以「女性電影」廣受稱譽的香港導演關錦鵬,從影至今,已超過40年,他為華語電影史創造無數經典作品,亦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他的作品以細膩的情感呈現女性形象,更多以人文角度,觀照城市和時代。
原名黎觀暾的黎草田,1921年4月20日出生於越南西貢市,明天正好是百歲壽辰。他的文藝人生,從抗戰歌曲,到電影、合唱,都記下時代烙印。
香港出版社最近特別把「塘西風月小說之父」羅澧銘的名著重新整理出版,其中當然少不了膾炙人口的《塘西花月痕》,筆者先後在不同場合介紹過羅澧銘這部經典作品。
塘西風月既神秘又令人神往,當年無色膽又缺銀兩者,唯有靠睇報紙上塘西名妓故事解饞,「風月小報」因此應運而生。
香港樂壇教父黎小田逝世,他早年與作曲家父親理念不合,努力走出自己的音樂道路。他創作力旺盛,一生寫下歌曲逾700首,集電影、作曲、製作和主持於一身,更提拔梅艷芳、張國榮等歌壇巨星,卻為人謙遜,充滿熱誠。
早於1960年,位於荷李活道的《華僑日報》報館,曾被多齣電影借用作外景場地,包括《蘇絲黄的世界》、《胭脂扣》等。現今原址已拆卸重建,令人感觸。
詩人比歷史學家更能看出事情的本質,歷史學家只談經已發生的事,但詩人卻能言說將要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