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公屋能真正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儘管財政負擔沉重,大家都應該接受。但問題在於,目前集中資源、不惜代價建公屋,其實是「落錯了藥」,不但解決不了今日的問題,更會製造出明天的問題。
從私樓業主的角度,無論是20年前的西九「四小龍」,還是今日的啟德私樓業主,他們為了自身利益反對政府在附近興建公屋實在無可厚非。
香港的年輕人是很聰明,亦願意為自己追夢而努力的。筆者相信經過政府及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以及善用國家經濟帶來的黃金機遇,香港的職專教育故事必能走出自己的路來,不比任何地區或國家遜色!
文憑考試作為應試教育的一員,是現實社會追求形式主義的副產品。學子自幼便於成人設定的規則內學習,文憑考試只是社會諸多挑戰之一,掌握考試系統便等於掌握別人設立的生存系統。
清晰的戰略目標對於開啟或拓展大灣區固然重要,但僅有目標肯定是不夠的。倘公司欲實現其大灣區抱負,制定邁向成功的正確人才戰略,甚為關鍵。
在未有免費教育前,香港的大學與名牌中學,不乏來自基層家庭的學生。但自從有了免費教育後,基層能入讀名校與接受大學教育的比例不增反減,令跨代貧窮變得愈來愈普遍。為什麼?
香港三大支柱行業僱員流失的比率,並未由香港作為先進經濟體所應致力發展的高科技知識密集行業補上,反而像眾多西方國家一樣,落入收入較低的服務業之中,尤其是零售和個人服務。
香港的年輕人時常埋怨,行行都已被大企業進駐,市場被壟斷的情況已十分普遍,初創企業很難找到可以立足的空間。然而,內地社會的流動性相對大。各行各業的龍頭都在換位,社會流動性高。
社會沒有了向上流動的階梯,導致現實不符合我們的假設「人望高處」,可是我們會覺得是現實出了問題,而不會覺得是自己的假設出了問題。看不順眼,覺得是世風日下。但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中美貿易戰美國美國智庫對中國局勢研判錯得離譜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指出,中國社會流動性強,高考制度發揮作用,部分港人無視中國進步滿腔怨憤,港人要有分辨事實的能力才能認清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