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深圳的合作不僅限於科研發展,而是一種互相協調的關係,共同推動大灣區的科創發展,這一系列的舉措預示着香港在醫藥創新領域的一個新紀元。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強調「搶企業,搶人才」。當局除了高端人才外,亦需考慮藍領人力資源的規劃,以配合產業整體的需求。另外,科技也是紓緩人力資源問題的良方。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達明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教授劉宏斌聯合研發出應用於微創腦手術的柔性內鏡機器人系統,並在香港成功開展首例屍體實驗,證明使用該機器人可在微創條件下完成全部所需手術步驟。
我深信每個小朋友都是獨一無二的,如何提升他們的智商、情商和愛商,需要家長和老師們多花時間,用愛心來澆灌培育。
外骨骼機器人可協助脊髓損傷病人進行大量重覆、高強度的站立和行走等日常性活動,有助於神經重塑,加速功能復原,並讓身體重新感受正確的步伐及正常的行走速度。
近年來有關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研究呈現出逐漸增長的趨勢,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引致的工作和學習情境翻轉,更加快了該主題的研究步伐。教育界在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對學校教育變革有什麼想像和憧憬?
在2021年,企業將會持續鼓勵員工盡量在家工作,遙距作業,一方面可以減低員工受感染及病毒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亦可以減輕營運成本,因此企業大有理由推行。
不工作的世界即將來臨,現在的職業技能全都可能被機器取代,未來的職場面貌會變得如何?人類沒有了工作,還剩下什麼?
「例行公事」的狀態:用固定的方法,做固定的事,環境變了,還維持原狀。今天,只是另外一天。Today is just another day。
「發展才是硬道理」,機械與機械人在社會現代化進程,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技術條件。在人類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高科技時代,對機械人的造型、技術設計和場景應用,更可以有無限想像。
筆者認為,肺炎疫情正給予中國一個提升技術能力的巨型試點。「對於科技創新產業而言,機遇大門已靜悄悄地全面打開!」
由於人臉識別系統的安裝及使用簡單,因而被廣泛應用。近年人臉識別的商業產品推陳出新,以下是一些在不同載體上的創新應用。
想要預測AI故事的結局非常困難,一部分是因為這不只是一個關於機器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人類的故事。
筆者認為,AI發展於中國而言,它除了是經濟與科技力量的互相結合,其實也牽涉民族使命感。
現實不會因為發明了機器,人類什麼都不需要做,因此全部失業。
早前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科技論壇,討論AI能否代替人類。有講者認為AI應用是人類挑選的,其背後的AI算法也是人類設計的,所以「AI過人」之說法在現階段還是有點遥遠。
人類感情豐富,處事亂中有序,各有個性,並非機器及程式可以模仿的。如果機器人未來代替人類,可能會濫殺無辜,所以政府要監督人工智能發展。
在機械化、自動化大趨勢下,人性與溫情、及人與人之間基本尊重統統都消失。社會進步人性倒退,難道是新世紀新時代的新常態?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領域,每天都有新研究和新文章問世。現在有點像是文藝復興時代,所有的科學都在變。
記憶是人類的弱點,以灌輸的方式傳授的知識終將過時,未來教育的重點將在於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香港的投資者和創業者能否分到一杯羹,就要看看未來的發展了。
通過研發護理機器人,以解決老人的醫療保健及護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