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增長放緩」、「市民上班習慣改變」、「近年移民人數急升」都是事實,但是這些因素與兩隧塞車問題紓緩有沒有關係是另一回事。
行政會議周二(3月22日)通過紅隧、東隧及西隧三隧分流收費方案,特區政府採取「兩步走」模式,第一階段在8月2日開始,西隧減至60元,紅隧及東隧增至30元。
立法會原定於上月討論由政府提出的三隧分流議案,但因種種政治理由而臨時撤回。筆者認為,無論分流方案最終通過與否,政府都必須立即展開四項研究,才能長遠解決或減少香港的塞車問題。
三隧分流和派4000元都可以在短期內解決,沒有多少「長遠影響」;真正棘手,甚或有可能觸發更大危機的,是長者綜援問題。
三隧分流變「三流分隧」,因為高官離地而自以為是。他們以為自己比所有人高明,知道什麼是維護市民利益的最佳辦法。
政府提出的三隧分流方案,紅隧和東隧收費加幅高於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水平。政府說這是「苦口良藥」,但沒有解釋為什麼加幅不可以較溫和。
西隧是三隧中唯一具每方向三條行車線(比紅隧及西隧多一半流量)的隧道,改變後它仍是最貴,能否把大量原經紅隧過海的車輛吸引轉到西隧效果成疑。
政府為了解決香港隧道的擠塞問題,建議比較擠塞的隧道如東隧、獅隧加價,然後補貼沒那麼塞的隧道,但是政府似乎沒有了解隧道擠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