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在70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震撼人心。這就是中國,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國魂。
本年度的歷史人物選舉,以國安為主線,主題為護疆守土·安國惠民。整個選舉活動共分3部分,為投票活動、專題研習比賽以及舞台劇公演,開放予全港學校師生參與。
我希望同學透過這個比賽,多閲讀古人經典的故事,多背誦古雅優美的詩文,多欣賞傳統文化的精華。
古代國人對玉有一種特別的感情,普遍認為文人士大夫應該好似玉一樣溫潤典雅含蓄。行為不鋪張不浮誇實實在在,因此玉德是量度古代文人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的基本要求!
以書法論,玉嵒書院所藏的《幕府雜詩》在歷代芸芸各家書跡之中也是很優秀的作品。它的筆畫渾厚有力,結體舒展,不偏不倚,以正面迎人。
若要在新田做旅遊項目,可把中國人的士族文化介紹給遊客,利用村內文化資源作為場景解釋,一脈相承的歷史足以震撼國內外遊客的心靈。
傑出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苦難的錘鍊。名校絕不是傑出人才的搖籃,只有懷有「朝聞道,夕可死矣」的儒家精神,才有可能成為名垂青史的人物。
《木雞集序》是文天祥應同鄉張强的詩集而書,内題創作年份為咸淳癸酉,即宋度宗九年(1273 CE),約文天祥投筆從戎,領導抗元之前兩年。
經此百年難得一遇的2020庚子年劫難,慄然驚覺,在那和平的年代,一點也不起眼的「吃飯、睡覺、去廁所」,看似最簡單不過的人生三件事,方是生命最重要的,如果再加一點的話,莫過於自己的至親友好。
中華民族特有一種氣質,便是敬祖、重視家門家聲。一個有志氣的人活着,不光是為自己,而是為家人家族,更甚者是為國家和民族。也有一種延續家門後代的使命,強大祖國的宏願。
錢穆先生認為中國的歷史人物全為豪傑,金庸的武俠人物亦然,都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具體呈現。金庸人物,我首選郭靖,因為他是平常人,即使遇合之奇,他仍是平民一個,保持平常本色。
透過詩詞誘出民族自豪感──這是一種傳承,是責任的傳承,是民族的傳承。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與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氣貫長虹。
讀黎斯華老師的文章,令我重溫中國讀書人的風骨,以史為鑒,中國人的史觀不是用數據分析而成的,而是用血和精神所鑄造而成,寫入史冊,永垂不朽。
在香港成長的官員,讀書時應該讀過文天祥的《正氣歌》,其中一句是:「時窮節乃見」。今天香港時窮,可惜在受市民供養的官員身上卻找不到節氣。
國史教育,千古風流人物,精神傳承,這是價值教育無價的瑰寶。而學校教育最費煞思量的,就是怎樣有情有義有理有節地推動價值教育。
聞家和高家可說是門當戶對。外祖父非常喜歡父親,在和聞家的交往中,早就看上了這個孩子的聰明才智,回家來總誇獎他,特別是誇他文章和字寫得好。
提起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文氏,許多人會聯想到抗元名臣文天祥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