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教授斷言,「一套不能首尾呼應、貫徹始終的安排和做法,最後一定會出問題。發生問題之後才追究責任,恐怕為時已晚」。
所謂的救命無非只是延長壽命,而抗疫措施若造成市民身心俱疲,又面對巨大的財政壓力時,也同樣會足以使人折壽,原因可以是自殺、他殺或疾病。
我們總會需要與大陸通關,還會跟國際社會通關。大前提當然是高於九成的完整疫苗接種率。然而,我們在防疫工作要成功,應同時注意3個概念:精準防疫、設計思維和戰略行動。
針對第5波疫情的戰爭已經在香港打響。儘管香港在檢測能力、隔離措施和住院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但前景仍然謹慎樂觀,主要是由於中央政府的堅定和綜合支持,以及全力動員廣東省和深圳市有關部門。
英國二次大解封是否真的賭對了?疫情會慢慢平息嗎?這些仍然是未知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需要學會與病毒長期共存,它將會逐漸成為各種地方性流行病的一種。
按中國的一貫做法,一發現有人確診,就得追蹤緊密接觸者,並要他們也嚴格接受隔離。這種做法勢將妨礙冬奧的正常運作。中國政府若是想冬奧如期舉行,可能需要採取某一種程度的「與病毒共存」的策略。
30多年前,當時英皇已經御准香港賽馬會撥款予香港海洋公園,興建一座室外水上樂園,可惜因為季節因素無法牟利,最終在1999年關閉。
政府把教師列入疫苗優先接種計劃中,但也因疫苗的副作用問題而使很多市民卻步,教師們自然也有他們的憂慮。
政府宣傳中有一個常見詞:齊心抗疫。每當見到這幾個字時,我覺得啼笑皆非。官員沒有同理心,對市民的苦況冷漠抽離,政策和言行經常都是「堅離地」。既然政府不與市民同理,市民又怎會和政府齊心呢?
不少國家正面對疫情開始以來最嚴峻的情況,需要實施「封城」、「禁足」、「鎖國」等極端措施。以香港的社會制度和環境,我們必須依靠市民在未來一段時間保持警覺,嚴守防疫抗疫紀律,方能有效控制疫情。
抗疫疲勞,人心躁動、擔心、恐懼甚至憤怒都是可以理解的。今次疫情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是一次大考驗。
現在首要大家齊心的工作,是積極參加普及社區檢測,找出社區的隱性患者,進一步遏止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