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學生對中學的人文學科都有刻板印象,如認為純粹背誦就可以取得高分、需要大量書寫,對修讀相關學科興趣不大。我們從小學的課程改革,以及大學課程評估中反思,中學相關領域評估是否有革新的可能?
要在課程中達至綜合知識,學以致用,協作解難,發揮創意的目的,現在只是展開了小成功的一步,學生還需要更大的空間發揮他們的創意與潛能。
許多學生一生中第一次在做一件覺得有意義的事。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超越學校裏的功課、成績、考試、升學的束縛,進入了另一個境界。撇開他們目前一時的立場與信念,擺脫這些桎梏,這不是我們教育的期盼嗎?
近年經常聽到許多教育界以外,尤其是工商界的朋友,談到對於年輕人的期望,都會提到一些知識與技能以外的元素。其實,在人類的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把人的素質,局限在知識與技能。
年輕人逐漸離棄穩定的職位,走向小型單位或者個體工作,並非純粹一個量的問題。工作的性質與崗位上的要求,也已經很不一樣。
教育發展與教育政策的關注點,主要是社會需要的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源的核心元素,是在工作上用得上的知識與技能。這也可以說是美國「二十一世紀技能」的基本框架。
近年,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的議題受到許多的關切和重視,不難看出各地積極培育STEM人才的趨勢,藉以提升二十一世紀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養。
學生除了重點發展感興趣及在行的主要技能外,亦可以活用空餘時間發展餘暇技能,務求令學生將來能盡用所學,一展所長,成為社會未來的棟樑。
通識教育科本來是個技能為本的學科,校本評核的獨立專題研習,從選題到完成報告的過程就已概括所有共通能力;反而紙筆考試並非一個適切的方式。但現在不論師生、補習社或報章卻花大量精力去鑽研時事材料和那些所謂「考試技巧」;是否有些捨本逐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