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長期以來都十分依賴來自地產發展方面的收入,包括賣地與補地價的收入、發展商的利得稅與交易印花稅等。這些收入通常需要社會有一個高地價的環境才能達致。
我唔知政府有冇留意新樓熱賣,如果有留意,就應該重推較早前的限呎流標地。我夠膽講,如果重推,有九成以上機會可以賣得成。
以香港人的生產力,大部分都負擔得起房屋建築費有餘,根本毋須靠政府資助,也有能力解決住屋問題。關鍵是政府有沒有足夠的土地供應,以及是否願意少收地價罷了。
今次恒基投得的中環地王地皮,是貴是平,行內人應該心裏有數,我反而擔心一石激起千重浪,地王成交會令到樓價急升。
政府在設法壓低樓價的同時,必須設想一套方案,以避免1997年地價回落削弱政府收入的情況再次發生。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如新加坡般分拆地產市場。
香港或者已不再一樣,既然如此,政府在土地及樓市政策上,也同樣應該用不一樣的方法處理。
豪宅發展商需否繳交空置稅,看似與一般基層及中產市民無關,但其實這可能會影響政府的地價收入。
我不是不相信政府統計部門的資料,是全世界的資料我都有懷疑。我更相信我自己所看到的真實世界是什麼樣的。
今天回顧,我認為源自新古典的經濟學者偏於批評政府,有幾個原因,第一點是經濟學者的忽略;第二點是任何龐大的私營機構都可能出現;第三點則被我分析過的中國的縣際競爭制度否決了。
新界農地囤積多時,但從未開發,皆因政府和地產商各自為最大利益而沒有共識。土地小組建議由政府提供基建的私人土地,必須劃出一定比例興建公營房屋,確保社會利益和發展商的利益兩者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