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古兆申

懷故人──從李叔同的《憶兒時》説起
作者:施林海2023-01-06
古兆申先生離開快一年了。這些日子,我時而想起我們談過的話題,如李叔同的《憶兒時》,才得知此歌曲並非關於童年回憶,而是寄托了李叔同出家前的複雜心緒。這首歌在這位近代高僧的傳奇人生中,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光影世界的大我──古先生的逍遙和氣派
作者:施林海2022-10-22
黃維波先生用「盡性逍遙」來形容古先生的一生。「盡性」的前提是找到自己的本性,將之視爲人生坐標,然後在文化傳統的世界裏,享受樂趣,作出貢獻,從而拓展生命之幅度,這就是古先生的「盡性」及「逍遙」之所在。
無我中「有我」──古先生身上的傳統士人精神
作者:施林海2022-10-22
在漫長的雙程路上,古先生不懈的尋路、反思和自我調整,始終將人類命運和文化傳承作爲終極關懷,將之放在自我之前;他的眼光,總是關注遠大問題,對自己腳底下的那片小地盤,他既不留意,也不介懷,更勿論汲汲經營。
初心和無我──參加古兆申先生追思會有感
作者:施林海2022-10-21
古先生就是當代的顏斶,無論在雙程路上躑躅轉折,還是在昆劇路上孜孜不倦,他都是始終如一,保持著自己的「形神合一」和「清靜貞正」。而正是如此,才能澹泊明志、寧靜致遠,走更長的文化之路。
此情可待成追憶
作者:施林海2022-07-23
離別也許是漸漸淡忘,但對於愛玲和古先生,他們的離去反而加深了我的記憶。我很想用文字,凝聚我和他們的點滴回憶,與這兩位後無來者的故人作如此真實不虛的對話。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美學、抽離與升華
作者:施林海2022-07-23
我們在創作之時,固然需要投入,但也要保持距離,如此才能獲得理想的創作/審美效果,也能夠保持謙遜和反思,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盲點,如此才能夠改善和進步。
回憶古兆申先生──我們的光影旅程
作者:施林海2022-07-22
「古兆申先生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誠懇待人,踏實做事。他的一生充實而豐富,有多方面的成就,但是一般成功人士的風光,他都迴避了。喜歡趁熱鬧的人,不會注意到他,認識他的,會對他由衷地敬重。」(雷競璇語)
盲從網絡,還是回歸文字?──從社會運動時期的一幅油畫說起
作者:施林海2022-04-22
「資訊不等於學問、思想和智慧。後者可以塑造我們的人格和精神,加深我們觀察及思考事物的廣度和深度。如果我們缺乏這樣的基本功,就無從分辨互聯網信息的好壞真偽,更枉論對社會及政治的正確觀察。」(古兆申語)
「你 無聲的走了 然而 你仍在」──懷念,永遠的古詩人
作者:馮珍今2022-03-08
古兆申先生(筆名古蒼梧)於2022年1月11日離世,作者應梅子先生之邀,撰寫紀念文章,刊於2月出版之《城市文藝》(116期)「香港文人古蒼梧紀念專輯」中,現得作者同意,轉載於「灼見名家」。
我認識在《盤古》的古兆申
作者:劉佩瓊2022-02-25
我們這一代人,自少年時期就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對於中國文化矢志不移的熱愛是我們的共識。雖然大家在不同的領域發展事業,我們都與古兆申一樣:此生無悔!來生還要做中國人!
此情今已成追憶──2014年春古先生廣州之行
作者:施林海2022-01-28
古先生曾談起中國文字,說「昔者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認為文字似有神秘力量,可以通神。我的層次沒這高深,文字予我很大的撫慰和寄託,令我紛亂失序的內心得到安撫,更加理性的去面對古先生的倏然離去。
永懷古兆申先生
作者:李焯芬2022-01-26
古兆申先生畢生無私地奉獻予中華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揚。他初心不改,默默耕耘、不求聞達、甘於淡泊,勇於承擔,勤於筆耕、碩果纍纍。他亦是一位虛懷若谷、仁為已任、善與人同的謙謙君子。
授徒家中研佳作 崑曲傳承樂餘生──專訪古蒼梧(二之二)
作者:馮珍今2018-01-16
古蒼梧先生指崑曲從來不普及,是一種小眾的精緻文化。不過,他苦練崑曲所講究的真假嗓結合,既研究崑劇也寫作劇本,還教授學生,更主編一套四冊的《崑曲演唱理論叢書》,冀深入了解這門藝術以保留其精髓。
詩文腳印深淺路 回首從前說《舊箋》──專訪古蒼梧(二之一)
作者:馮珍今2018-01-15
古蒼梧先生除了創作新詩,還翻譯多本小說,又寫散文、小說、劇本、崑曲劇本和評論,曾與朋友合辦多份刊物。他如此熱愛文字工作,因為語言文字與生命有密切的血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