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坐車北上,到達今稱南海區之人民政府所在地桂城,雖然要用3小時左右,但並無疲憊的感覺,倒是近鄉情意上心頭,這是祖父母輩生長於斯之地。
由於經濟生產、消費模式的轉變,機構碎片化、工作個人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科技的猛進,只會加劇這種變化。那麼,個人與家國的關係,應該怎麼樣?又可以怎麼樣?
社會的動亂,經濟的走下坡,讓許多社會的政府,已經無暇顧及教育──高等教育是個花錢的領域。但是環顧中國,卻保持基本穩定。並非說中國的教育有驚人的突破,但可以保守地說,中國的教育還有很大的進展空間。
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博士就國際貿易新格局下,香港如何在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發揮作用發表主題演講。他開宗名義指出,重重挑戰下,世界貿易出現碎片化現象的問題亟待解決。
香港科技大學於8月26日舉行衛星發射慶祝典禮,宣布「香港科大──雄彬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運行。科大與長光衛星將共同建設多模態遙感衛星星座,以及打造一個全面的環境監測與災害預報系統。
宏觀來說,培養人才,不在話下;前線來說,幫學生考試、升學,不在話下。不在話下,是生活常態,有許多事情非做不可,而且要愉快地做。但是生活還有更重要的目的與目標。同理,教育還有更重要的使命!
筆者在上世紀90年代就知道美國MBA連報告也寫不出的,因為學位也可以「共讀」而得。美國的「知華」人士愈來愈少,從留學生數目就可知,日後只會更無知。
十多年前,筆者曾經跟隨香港傳媒訪問團參觀華為深圳總部,當時華為只是一家主業通訊設備的高科技企業,現在,已成為一家運用數字技術解決通訊、綠色能源等領域各種難題的國際化高科技企業。
香港龜速成立公務員學院,與內地主動向本港招攬公務員,可以說為本港的「人才爭奪」響起警鐘。
每種能源各有利弊,配合得當的話,可為我們提供更佳的能源,創造更可持續發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