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私家車及輕型貨車路試輪候一度長達一年,疫後署方清理積壓個案,增聘考牌主任以增路試數目,但輪候時間仍然達至200多天。
直屬國家文旅部的中國旅遊研究院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披露2024年首季,澳門在內地出境旅客滿意得分是83.49分,躍升至第一位,首次被內地出境旅客評為最滿意目的地。
「香港經濟增長放緩」、「市民上班習慣改變」、「近年移民人數急升」都是事實,但是這些因素與兩隧塞車問題紓緩有沒有關係是另一回事。
香港在新聞自由排名榜近幾年急跌,政府的官式回應都是強調《基本法》保障新聞自由、新聞自由一如既往未受影響云云。此話當真?
行政會議周二(3月22日)通過紅隧、東隧及西隧三隧分流收費方案,特區政府採取「兩步走」模式,第一階段在8月2日開始,西隧減至60元,紅隧及東隧增至30元。
特區政府的公共政策建基於「以人為本」,崇尚利民、便民,但眼高手低的情況屢次出現。最新例子莫過於上星期宣布「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將由本月26日清晨5時起,於青沙管制區實施。
將軍澳─藍田隧道及將軍澳跨灣連接路周日(12月11)早上8時正式開車,即日起使用將軍澳隧道豁免收費,周一(12月12日)起,將軍澳區內將新增5條巴士路線往來各區,便利市民出行。
其實電動代步工具速度與一般單車無異,部分電動輪椅速度更快,而且可以在任何地方甚至室內使用,因此,對電動代步工具訂立法規,令執法者及使用人士有例可循,實屬必要。
當年政府內部沒有機制啟動協調,唯有單打獨鬥與有關部門進行個別磋商。但如果在局長之上,設有副司長專責解決相類似的危機,他將會獲賦權統籌、協調、調撥資源及決定解決方案。
香港嚴重的泊車問題,現在的重災區主要是時租車位,有關當局要在這方面動動腦筋,交出更合適的方案。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1-07-30
皇后大道中行人專用區的提議進入了新階段,隨著推動者星期四走上街頭,向行人和企業介紹這一想法。提案涉及關閉從戲院里到域多利皇后街的馬路;並創建綠色裝卸區,以鼓勵貨運單車和手推車,取代貨車和小型貨車。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宣布防疫抗疫措施。政府公布收緊防疫措施,包括食肆全日禁止堂食,限聚令收緊至2人,以及強制市民室外也要戴口罩。
4月28日沒有新增個案,連續3日零確診。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指,將延長內地來港人士檢疫14天安排多一個月,至6月7日。跨境學生、商務簽證者豁免強制檢疫。
特區政府便應該向廣東省政府建議,增加行走大橋的跨境私家車配額。這樣才可提高大橋的使用率,充分發揮大橋的作用。
上星期三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以來,每天行走大橋的車輛只有約2000架次,很難說得上對促進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有什麼「重大意義」。
所謂「專營的士」只是示範,如果成功,除了滿足高檔客的需要,也可對絕大部份的現有的士作出好榜樣
理論其實沒有說過,公路收費加價,塞車必定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