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當選日本自民黨新任總裁石破茂預計將在10月1日獲國會指名為日本新任首相,一起聽聽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分析,日揆換人對亞太地緣政治格局有什麼影響。
美、日、印、澳四國元首日前在美國舉行會議,四國集團同意擴大安全合作,包括聯合海岸防衛隊任務。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表示,四方安全對話表面上是美國加強亞太區的那個部署,但明顯有制衡中方在區內擴張的意圖。
在不同學習階段,按程度教授甲午戰爭,能使學生由淺入深,牢牢領會戰敗的慘痛教訓,從而鑑古知今。
日本修憲和以下可能發生的情境,給「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句話增添了現實感和說服力,這也對大家帶來迫切拷問——全球各國今後要走的是「共存」之道,還是繼續走「爭雄」之途。
美國資深記者Chris Hedges指出,美國國會投票,以大比數贊成向烏克蘭提供近400億美元軍事援助,此舉將會讓美國陷入無節制軍國主義之死亡漩渦;然而,美國政客卻罔顧本土社會保障政策的安排。
不少評論認為美國國力衰弱,甚至瀕臨崩潰。時事評論員霍詠強認為,美國走下坡是事實,但距離崩潰、結束帝國霸權,還差得遠。事實上,美國政府目前的策略是廣泛利用自身積累的體量壓制對手來佔便宜。
美國也再三強調中國的崛起已經對世界帶來威脅,正在以武力威脅台灣的安全,中國可能準備「入侵」台灣。這種講一套、做一套的態度更能惹起日本和台灣政府的「搖旗呐喊」。
俄烏爆發衝突,中國的利益無可避免遭受損失,但中國秉承「以和為貴」的傳統,積極勸和促談,保留較大的政治迴旋空間。相比之下,美國和北約的種種作為,企圖利用這場戰爭謀取地緣政治利益,顯得非常自私和短視。
日本當局打破慣例公開干預台灣問題,固然與美國的拉攏甚至施壓有直接關係,是配合美國圍堵、抑制中國的全球戰略,而實際上,菅義偉此舉也有其內在原因。
每當我閱讀日本之時,有句話總時時迴蕩在耳邊:日本是中國的鏡子,也是中國的鞭子。以日本為鏡子,中國可以知道自己的進退得失;以日本為鞭子,中國可以讓自己保持警醒。
日本人在各個領域已經跟中國建立了密集的人脈網絡,在未來幾十年這一網絡似乎還會擴大。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就曾經以「出兵海外」的手段,侵略他國,為亞洲許多國家帶來沉痛的災難。在哀傷哀痛之時,許多人忘記了誰得到最慘痛的苦果,原來便是這個理直氣壯、說可以「出兵海外」的日本。
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國振興,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侵略戰敗吃原子彈,不過百年光景(1868 – 1945)。今粗略介紹具影響力人物,從側面察看日本近百年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