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唐宋元明清乃至苦難延伸逾百年的近代中國,以及新中國全民如何踔厲奮發,又怎樣理解「國學」5000年以來文化潛藏的韌力,並由此衍生的精神與價值,面對種種挑戰,屹立於世,創造世界獨特的中國文化與文明?
近年西方的右翼政黨紛紛取得執政機會,就是民主國家以選舉方式解決其國內價值衝突的機制;但能否徹底解決價值衝突,尚是未知數。
香港必須保住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否則將無以提供足夠經濟誘因以影響身分認同、帶動人心回歸。
所謂香港人的身份,一旦在英國,很容易碎片化而逐漸失去。建立香港城,在地產方面很容易,在人文精神上很困難。你會發現香港已經消失了,剩下一群香港人。
人類最好和最壞的表現,其實都來自思想和思考。現在,我們對全球的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都感受到許多不安,大家不只要公開而坦誠的討論和對話,也要盡量吸收各種知識和意見,深入理解和探索當前的問題。
學生必須認知香港市民、國家國民與世界公民三者連體、身分相繫,任何在法、理、情的角度切入,都有賴於教育,而公民與社會發展的相關在哪裏,知、情、意、行四部曲如何實踐,顯然是「新」科的教學使命。
回歸後,香港理應完全投入祖國的懷抱;但對從小在香港長大的某些人,可能在體會到西方制度的某些好處及中西文化融合所帶來的優勢,迄今仍未能習慣或抗拒中國現有的文化及制度。
在回歸24年裏,連學校在內的社會各界,並未有在教育的各範疇裏,正視一國存在的重要意義。
愛國主義教育的正式啟動,是2020年6月下旬《港區國安法》頒布後本港恢復穩定的顯著特徵。10年後,香港年輕人無疑會比他們的上一代更愛國。
陳明銶教授近年在港、澳歷史的研究上,開展了身份認同的領域,這位向來重視史學的實證性的學者,似有一種向思辨論的轉向。
把激進的年輕人排拒在體制之外容易;把他們「拉進來」成為體制的支持者反而更困難。
為了提高民族凝聚力,中共應該從大格局着眼,調整國家思想文化構成,給21世紀中華文重新定位。
隨着大灣區計劃的開展,香港整個利益格局都會面臨翻天覆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