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來了,是否西方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真有這些奇效,其他制度卻是不行?自中國崛起及西方國家衰落後,「不方便的事實」充斥,樣樣都挑戰這3名學者所代表的西方意識形態。
人類正面臨四大存在性風險:地緣政治失控、全球碳排失控導致氣候變化、疫情失控,以及 AI 超越人類智慧。這些風險並非單一獨立,而是相互關聯的複雜問題。
西方國家覺得中國人這套很難學,所以他們選擇不走這條路。問題是中國選擇的這條路令中國在自由競爭中跑了出來,令西方國家更加看中國不順眼,連中國人的美德,也視為經濟發展的邪路,非加以制約不可。
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下,有競爭力的企業,哪有不以全球市場的需求來衡量自己的產能潛在空間?微軟、谷哥、亞馬遜、Nvidia,哪個不是這樣做?中國會衡量自己的產能是否過剩,不用美國指手劃腳。
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是因為3年前我見到上海空置的寫字樓無數。當時上海據說有38個新的商場,其中有37個是空的。商場我沒有考查過,但寫字樓的大量空置卻非常明顯。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論壇匯聚環球政商界環球領袖及亞洲金融論壇獎得主將親臨亞洲金融論壇作演講嘉賓,參與新推專題討論環節,將會重點探討在當今經濟環境下,推動多邊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凸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
2023年最後一個揭盅的諾獎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已頒授予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戈爾丁,以表彰她在勞動力市場性別差距領域的開創性研究。她是有史以來第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女性得主,及唯一獨得此獎的女性。
2022年度諾貝爾獎的經濟學獎得主揭曉,得獎者包括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戴蒙德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商學院教授迪布維格,以表揚3人在「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
究竟市場上似樣嘅經濟學家係唔係已經死晒?如果連伯老也可以攞獎,那麼格老是什麼?死鬼雪茄伏應該都被激得由棺材彈返出嚟!
被譽為「歐元之父」、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兼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蒙代爾教授(Professor Robert A. Mundell),4月4日於義大利離世,享年88歲 。
美國總統拜登宣誓就任後,呼籲放下分歧,團結一致,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撰文指,拜登團結美國的願景雖好,但對手不會輕易合作,因為不少反對派「極度腐敗」,部分政客更惡意散布充滿煽動性的「愚蠢」言論。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教授在史丹福大學念博士時,曾跟隨今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Paul Milgrom進行博弈論研究。蔡院長與Milgrom教授不僅有師生情誼,日後更成為長期朋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格曼撰文,指有關特朗普避稅及獲退稅的報道,證實了許多觀察人士懷疑的另一件事:特朗普或許有數億美元的個人債務。他更直言特朗普宣稱的輝煌商業成就只是虛構。
筆者一直覺得,央行十年前的政策,救了經濟但輸了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甚至連全球化發展亦被質疑。
莫里斯教授的學生都知道,他是特別強調選題的,就如他從研究經濟增長開始,順藤摸瓜,找到了信息不對稱和激勵這兩個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而許多當年研究經濟增長的經濟學家都走進了死胡同。
儘管經濟理論中的假設與現實不符合,理論仍對我們認識現實中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提供重要的參照系和基準,是探究社會問題的入口,更是發展出與現實更為貼近的理論的起點。
普林斯頓大學的 Angus Deaton 教授獲得本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本社作者,就讀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的盧安迪,第一手採訪了普林斯頓大學記者會,為讀者帶來最新現場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