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師的在職進修,可提升教學專業能力、專業操守和價值觀和反思求進,以達自我完善的精神等核心目標。
香港教師的在職進修,可提升教學專業能力、專業操守和價值觀和反思求進,以達自我完善的精神等核心目標。
要活出教育家精神,大家既要持守真理,啟智潤心,教育專業和個人修養應相結合,才能最終達至以德育人。精通專業之餘,也要涵養德行啊!
要實現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願景,本港需要更多有國際視野,懂行業知識,具跨領域經驗,能理解政治倫理又愛國愛港的教育工作者。
事實上,教育界的變化並不會比其他的界別少,但若沒有學習及反思的能力,而是以恆常來面對新事物,我相信穩定反而是阻礙。
又逢一年開學,各位教育同業,讓我們都珍視老師這角色的光榮使命,珍惜一段段在校園同聚共學的師友情緣!
在教育範疇,期望值理論則可以用作分析教師的離職動機;Watt和Richardson(2007)依此認為,FIT-選擇動機框架則可以預測教師職業選擇。
面對科技日新月異,最近人工智能協助學習,甚至代替學習之際,我們一定要了解,教師應着力於什麼角色。
作為一位年輕的教師,改變整體環境自感無能為力時,要不忘初心,無論高層有什麼決策,同事有什麼態度,自己在教育界的初心都不要動搖。
全港中小學過千數,每所學校天天都有不計其數的大小事,以下的例子有沒有以訛傳訛、以偏概全?是不是主人翁無病呻吟?會不會看到類似經歷的影子?
香港實施普及教育至今已有40多年,多少人在當中為追求優質教育而付出了努力,又有多少家長為子女尋尋覓覓?
教聯會於2023年12月發表了一個有關家長投訴學校的研究報告,投訴內容無其不有,有些更是莫名其妙。究竟投訴說的是什麼?為什麼和怎樣處理?同工對投訴調查有什麼疑問?
筆者認為教育局應訂立明確指引,讓學校、辦學團體,以至社會各界也可參照官方標準,從而多方面提升教師專業能量,讓教育界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本文乃筆者以前線教育工作者身份及曾在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下稱操守議會)服務多年的見聞,擬就教師專業重塑問題和各位讀者探討。
香港教育改革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波改革浪潮主要是通過改進教與學來實現計劃目標。20世紀90年代,第二波改革常通過質量檢查和保證以求改進。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香港的第三波變革正朝著追求未來效益的方向。
後疫情世代,有許多學校為了加強自身的競爭力,都漸漸會把有關的壓力轉嫁老師,這種時候,我們的逆境情商便得被派上用場。
上世紀70年代中期起,中小學基礎教育範疇經歷急劇擴張,到了特區成立時應該已完成「量」的建構,轉移到提升「質」方面。為何此時此刻針對教育的議題竟然是教師專業方面呢?
宣道小學有老師公然向學生傳播港獨思想,引起社會上熱議。教育評議會前主席、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校長鄒秉恩認為,教師不只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背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因此教師不應透過課堂宣洩政治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