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表現,往往未能如教師的期望發生,調整自己的心態,更有助教學的進行,學會準備及迎接轉變,是更用的方法。在這裏,大家都在學習放慢自己,生活才是學習的主體。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舉行。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鄭美紅教授與我們分享,教大如何改善教師培訓,配合大灣區和人工智能的發展。
培育未來教師的策略要與時並進,因應社會與政策的轉變,設計新一代的師訓課程,為教育界提供適切時代需要的人才。
筆者認為香港教育界肩負起培訓愛國愛港人才的主體責任,因此對教師的遴選、培訓及晉升之主體責任理應由官方主導,校內人員則負責恆常監察,香港的教育界才可恆久、穩定地發展。
筆者由一人肩負學校支援工作到現在發展為接近10人團隊,服務十多所學校及300多名老師,惠及過千名學童。筆者希望各成員能合作無間,從多方面優化我們的幼教服務。
近年學童自殺和虐待兒童個案數目增加,反映社會保護兒童的制度響起警號。我們作為兒童的守護者,要時刻保持敏感度,覺察和關心身心有異樣的兒童,主動為他們尋求資源協助,讓他們在困境中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
筆者認為教育局應訂立明確指引,讓學校、辦學團體,以至社會各界也可參照官方標準,從而多方面提升教師專業能量,讓教育界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本社獨家專訪將於8月底卸任的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他從金融學者的角度,怎樣看香港的教育問題及如何改革、年輕人移民潮導致教育人才流失對香港影響,如何利用ChatGPT加強學習等都有他獨特的見解,以
疫情三年,內地優質大學對港籍學生的收生優惠政策,以及香港考評局宣布2024年開始在國內設DSE考點等種種利好消息,霎時間DSE課程在內地迅速發展,遵理集團4月在內地舉行的模擬試,規模為有史以來最大。
筆者深信,教育局的課程探訪、校外評核等要求都會隨着課程文件的更新而有所調適,希望局方理解不同學校有不同校情,教育的蛻變潤物無聲。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教育工作者需要裝備孩子,面對未來。
筆者認為由教育局主動提供正確的硬性資料,作為學界進行高質量國安教育的養份,能有效減省學界憂慮,同時提升教學效能。
相比歐美多國,香港推動STEM教育起步不算晚。但歷經多年,香港學生的數理表現仍未有顯著成果,部分成績優異的理科生也捨棄報讀大學的STEM相關學系。到底當中出了什麼問題?有了願景,又如何啟動發展?
學界在推動5G的同時,必須做好教師培訓,教師在擁有專業能力的同時,須具備創新科技的能力,這才能從專業角度作出思考,為學生構思最適切的學習活動。
基礎教育不再只是單一目標知識傳授的服務,全方位照顧是需要有充足的空間才可以辦得好。但如何釋放教師的空間,令到有相對多時間供參與必要的培訓才是解決之道。
教師需要時間來適應新課程並接受在職專業培訓,而學生必接受遵守法律的教育,並更深入了解國家和國家安全。 因此,香港教育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是必然的事。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了解什麼是人文精神。因為人類學習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去教;除了教知識,更重要的是關懷學生成長、在他們遇上困惑時從旁扶助。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未來老師的角色更多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進入全人持續學習時代。
香港在這時開始編程教育的時機剛好,眼見其他國家正推動運算思維教育,有很多經驗都值得香港借鏡。
最重要的四個特質依次是正面人格、積極的工作態度、團隊合作精神、人際的溝通能力,第五個才是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