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與灣區合作 提升港大學國際研究水平
作者:黃錦輝2021-06-21
面對當今的科創新世代,全球大學的研究競爭力亦會相繼提升,就此香港各大學必須自強不息,持續奮鬥,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大灣區是香港本地大學的一個非常策略性的機遇。
企業革新與個人自主新趨勢
作者:劉寧榮2021-06-18
在數字技術發展所衍生的個人自主的新時代,我們必須為我們的生活尋找新的方向。在一個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的時代,如何彰顯我們的創意力就越發重要,而這正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自主創造能力。
人工智能與區塊鏈
作者:劉寧榮2021-06-17
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是中國不少獨角獸成功的基礎,但這些企業主要是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而非技術上的大躍進。所以今日最大的挑戰是,面對科技冷戰中國如何確保科技創新。
神舟十二號飛船順利升空 首批「住客」進駐中國太空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17
神舟十二號飛船6月17日9時22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太空人)送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黃錦輝教授:假新聞遺害深遠如何制止?歐盟立法監管資訊有什麼啟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17
自2019年社運以來,假新聞充斥整個社會。新聞農場日漸興旺,反映傳媒行業不少醜陋的面孔。今年歐盟正式透過立法監管社交媒體,以限制假新聞的發放。香港能否從此得到啟示呢?即刻聽聽黃錦輝教授如何分析。
為何現正是香港經濟轉型的良機?
作者:鄧希煒2021-06-10
香港社會在九七回歸後,對政策改變普遍存在恐懼感,任何需要改變經濟政策的方案,都會受制於港英年代起已主宰經濟命脈的不干預方針這個舒適圈,當香港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時,社會各界均認為不干預政策實屬過時。
科技素養教育三級制 有效推 IT學習
作者:黃錦輝2021-06-07
學界對政府大力推動中小學STEM課外增潤計劃持不同意見。對於熟悉STEM教育的學校而言,它們可以利用政府的資助加強學校現有的設施,當然鼎力支持。但對科技陌生的學校,要求它們適當使用,卻不容易。
「北斗女神」徐穎:衛星導航滲入日常生活 改變智能產業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04
人稱「北斗女神」的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徐穎博士於6月3日,應團結香港基金邀請,以「北斗指引 創新未來」為題主講,為香港市民闡述北斗系統的性能與發展前景。
黃錦輝教授:袁隆平解決糧荒問題提升國力 加強科普教育讓香港學生了解國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04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在港少人關心。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香港年輕人對袁隆平所知甚少,他的貢獻不單止解決糧荒問題更提升國力,所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須加強認識國家科技。
歐盟監管AI草案 港立法宜借鏡
作者:黃錦輝2021-06-01
歐盟委員會認為,若然人工智能系統根據人的社會行為或人格等特徵,進行用戶信用評估的話,會造成不可預見的後果,導致個人或特定群體的權益受到損害。這樣的社會信用體系,侵蝕公平公正基本原則,禁止是理所當然。
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肯定城大研究實力超卓
作者:編輯精選2021-05-28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發表「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評審結果,香港城市大學教研人員及研究項目在多個學科範疇備受肯定,名列前茅。
建立「數循環」框架 全面重塑商業邏輯
作者:車品覺2021-05-26
如果要我用兩句話來說明我這10多年經歷所學到的教訓,我會說:第一,切忌好大喜功;第二,不要把數據轉型看成簡單的技術問題。
擔心電磁輻射礙健康?科技或可幫幫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25
網絡世代中,都市人總是機不離手,可是你知道手機輻射對人體有什麼長遠的影響嗎?環境局局長在回應立法會議員查詢時,曾提到「電磁場超敏反應」一詞,到底那代表什麼?我們患有那種超敏反應嗎?
用AI推三部曲 控制虛假新聞
作者:黃錦輝2021-05-25
數碼新聞已成為主流,可是,一些網媒為求捷足先登,不惜放棄中央化專業編輯程序,例如省略內容校對,影響新聞質量。在這操作下,因一般市民從未受過媒體製作教育,又怎能識別呢?
理大跨學科專家貢獻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
作者:編輯精選2021-05-25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5月15日成功着陸火星,當中功勞少不了香港理工大學兩支跨學科研究團隊,包括協助測量、評估火星着陸區,以及研製火星相機,襄助人類更好地探測外太空文明。
假新聞內容複雜 機器難代人分析
作者:黃錦輝2021-05-21
面對虛假新聞對社會的負面影響,科技企業、大學、科研中心等各界沒有坐視不理,無不積極投放資源進行研究,務求找出有效的方法識別及過濾虛假新聞,卻正在面對不少難題。
香港的產業政策何去何從?
作者:羅祥國2021-05-18
第6屆政府將會在明年成立,社會都有熱切期望。現屆政府作為配合及政策上的延續,對產業政策應該盡快建立一個有系統的研究機制,研究六個關鍵問題。
薛永恒:數碼經濟是香港再出發的契機
作者:編輯精選2021-05-10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認為,電子商貿、數碼經濟是契機,可以令我們做到無遠弗屆。同時,我們要把傳統產業科技化,亦要把大學本身的科研項目成功產業化,香港才能在創科有一個發展機遇。
黃錦輝教授:大學基礎研究雄厚 發展香港成創科中心 河套可發揮大灣區科技轉移功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08
香港大學科研基礎好,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香港可發展成創科中心,因為香港科研底氣足實力雄厚人才濟濟,大灣區應建立大灣區研究基金推動研究 。一起聽聽黃教授的分析。
創科局局長薛永恒:香港再出發 創科新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07
創科局局長薛永恒在演講時表示,大灣區的發展是以港澳深穗為中心的區域發展,國家改革開放逾40年,重點是不斷創新,今天要往前邁進,仍然是要創新,最大優勢是有「一國兩制」推動制度創新。
香港創新論壇探討投資科技初創企業的趨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4-28
香港創新論壇早前舉辦網絡研討會,探討投資科技初創企業的趨勢。出席講者指出,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醫療保健、工業4.0、消費服務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在大灣區具有優厚發展潛力,可以吸引投資及人才。
數字會說話?洪蘭:小心被騙
作者:洪 蘭2021-04-27
數字有時看起來很公平,但是碰到跟人有關的事情時,一定要考慮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因為不管什麼政策,永遠會有對策。
台處理出軌事故 顯港軟實力優勢
作者:黃錦輝2021-04-26
香港鐵路系統非常安全,絕非偶然,是有賴政府及港鐵公司的「企業治理」素質和經驗,以及兩者之間的長期緊密協作,而達至的成效。
香港人工智能教育課程與學習
作者:林桂光2021-04-24
在香港,編程科技和AI關係密切,雖然仍未有清晰人工智能教育概念和課程框架,已多被打造成中小學及幼稚園「未來教育」的學習課程,反映了背後的潛在機會。
可解釋人工智能 確保系統可靠性
作者:黃錦輝2021-04-22
在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工智能市場下,「數據技術員」、「數據檢測員」這類工作將會愈來愈搶手。香港在這方面的職業培訓也應作好適當的準備,鞏固本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地位。
誰能明白我這個平凡人
作者:艾雲豪2021-04-15
在分析社會資源、對趨勢追因究果時,一般人喜憑印象,以有血有肉的個體形象,代替概率思維,不就是今日常見,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雞同鴨講的根源之一嗎?
「教城書櫃」裏的香港特色STEM教育繪本
作者:徐淑梅2021-04-12
這些香港特色的STEM教育繪本,讓讀者更易吸收知識,讀起來亦倍覺有趣。
國家科技發展方向 引導中港合作
作者:黃錦輝2021-04-12
在國際不明朗的大局下,中國近年在推行各項科技發展任務的過程中挑戰重重,不過中央政府並無半點鬆懈,堅持把任務做到最好,成效全國產、學、研各界有目共睹。
恒生銀行推商教合一 以科技新視覺關懷社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4-09
新冠疫情下,大量社會活動停擺,但一眾有心人並未停下,致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機會學習上進。而恒生銀行則與創新教育共享聯盟和一眾學校實行「商教合一」,借提升商業服務的機會讓學生學習新科技。
首隊香港電競足球代表隊誕生
作者:徐淑梅2021-04-09
香港足球總會聯同香港電競總會及數碼港,共同籌辦一連串線上及線下比賽,選拔香港隊”FIFAe 2021″代表。「香港電競足球代表隊選拔賽決賽」4月3日在數碼港商場的電競場地CyberArena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