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公布2023年獲獎名單。今屆共有8位內地科學家獲殊榮,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代表特區政府祝賀。
人工智慧技術在環境、社會、管治(ESG)研究領域大有作為,全球有許多不同應用場景,與此同時香港政府亦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因此這正是大學與產業界研究合作的大好良機。
新田科技城將是北部都會區的核心計劃,港府能否攜手大灣區將其打造為「港版矽谷」,成為全球科創人才的「綠洲」?一起聽聽香港理工大學理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的分析。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7月14日宣布,將聯手成立「全球大流行病研究聯盟」,共同開展新發傳染病研究。後疫情時代,這些科學家們如何溯源究因、未雨綢繆?
新田科技城將是北部都會區的核心計劃,它將如何影響香港的創科發展?政、商、學怎樣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展開合作?一起聽聽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分析。
在香港書展「心靈勵志」的講座類別裏,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的新書分享是最曯目的講座之一,除了分享其新書《吾生有杏3 天涯何處覓吾醫?》外,也分享了他十年院長生涯所遇到的人與事,以及對未來醫療發展的願景。
國際高科技人才難求,香港需要完善新田科技城的條件,才能在爭奪人才戰脫穎而出。此外,如何保育新田原有文化和環境也是值得大家關注的議題,理大文効忠教授特別接受本社專訪,分享他對科技城規劃成宜居地的見解。
2023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南金融,北創科」政策綱領,但在創科發展上卻被人詬病欠缺焦點。本社為此專訪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今日率先刊登他對香港創科發展的機遇及挑戰的看法。
「國家強大」是一種生存本能。這種潛意識一直沒有跟隨時間改變; 然而,今天「做強的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無論技術上或數據上,人工智能改變了強國也是自然本能。
研究資助局7月13日公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的撥款結果,撥款予11份研究建議書,總值4.67億元。
去年的《施政報告》宣布,當局設立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以加速「從一到N」的科研成果轉化。計劃收窄大學與業界之間在創科文化上的分歧。除了資源配對外,業界與大學在計劃中亦需要緊密協作,非常關鍵。
歐洲議會早前以499票贊成、28票反對的壓倒性結果,通過了《人工智能法案》草案,為落實生效清除一個關鍵障礙。代表既得利益者的一群科技領袖們,一直在試圖影響各國對AI的辯論。
《一豆一世界──從大豆歷史、食品文化到現代經濟科研》這本書希望讓大家重新認識這種與中國歷史文化、食品科學、世界經濟、糧食安全、可持續環境以及現代科研密不可分的農作物。
北京市政府的快速反應,給予業界信心及重點方向。在當前形勢下,政府的政策力度、財務及人才支援,在創科企業追趕未來人工智能走勢上起着重大作用。
由香港科技大學與信和集團合辦的「百萬獎金創業大賽2023」一直為創科人才提供龐大的創業平台。把「醜水果」升級再造成營養產品的not only powder成功奪得亞軍及今年增設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力獎。
生物科技是香港發展創科的四大關鍵領域之一,胡定旭認為,這幾年香港政府和業界確實已經做了很多工作,而且香港的基礎研究亦十分出色,一些治療癌症的藥物、大分子藥等的研究更有很大突破,但在產業化卻相對較慢。
香港桂冠論壇將於2023年11月13至18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主辦方相信,今次香港桂冠論壇不僅對推動全球科學發展帶來莫大裨益,而香港亦可透過舉辦是次學術交流盛會,向世界展示香港正邁向成為領先創科中心。
神舟十六號今次的三項任務是換班對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三名航天員撤離返回),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的再對接和撤離,以及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對接準備。
中大團隊所研究的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已於日前(5月10日)由「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搭載升空,並順利到達中國空間站。是次為本港首個於太空進行空間搭載實驗的農業研究項目。
香港大學化學學者任詠華教授獲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UIUC)頒授2023-24年度Bailar Medal殊榮。
香港的基礎研發表現出色,世界認可,不過在研究產出效率的表現仍然有待提升。
樓宇建築佔全港碳排放超過50%,當中空調系統佔三分之一,因此建築節能減碳對落實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指出,科大在粵港澳大灣區創科發展以及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方面,均可扮演橋樑角色,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朱棣文教授引用美國政治家羅拔甘迺迪的說話,表示GDP衡量一切,除了使生命有價值的東西。為了達到減少2攝氏度的目標,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必須在本世紀末之前變為負值。
應科院於今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勇奪34個科研獎項,包括特別創意大獎,由應科院物聯網感測及人工智能技術高級經理黃嘉瑤博士研發。
2023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於4月26至30日期間舉行,逾40個國家及地區超過1000個項目參加,當中約290個項目來自香港研發團隊。香港多家大學均有斬獲。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支持下,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將成為香港首個、中國第三個及西太地區第六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區域培訓與研究中心。
香港現時在數據監管和推動數碼化的工作上,沒有一個類似國家數據局的高層次統籌機構,而且在政策層面,也欠缺了整體觀、大局觀。
大家試想像一下15年前,如果沒智能手機的出現;30年前沒互聯網的開展;50年前沒個人電腦的發明,今天的人工智能發展會是如此強大嗎?從這個角度看,大家不難想像未來10年是一場什麼樣的科技盛宴。
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團隊率先研發先進技術,自主設計及生產新一代電子顯微鏡,是全球首家擁有相關科研實力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