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中,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當選。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未來4年民進黨當局會與美國合作,加強推行台獨,北京需要有應對之策。
以巴衝突持續多月,未有停火跡象。以軍入城方式不人道,引起廣泛反感。至於美國則在立場上進退兩難。一起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怎說!
伊朗一直自我抑制,不給美以藉口,但美以得寸進尺,緊緊加壓,尤其是最近伊朗南部死傷更多群眾的恐怖主義行動,表面上是伊斯蘭國所為,背後還是美以。伊朗近日報復,大炸伊拉克、敍利亞境內美以的據點。
最近幾年我愈來愈覺得,兩岸衝突的可能性不斷升高,像火山即將爆發,於是經常提出警告,像烏鴉一般。叫聲或許不甚悅耳,卻是我做為一個政治(地震)觀察家的責任。
香港戲劇協會19日(周五)召開記者會回應,會長馮祿德指藝發局決定草率,所提出的理據,未能證明劇協「直接或間接」損害藝發局的聲譽,他要求當局再三澄清,並要求藝發局收回相關指控。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連續第四年推出「一國兩制知識檯曆」,以日曆的形式,簡明扼要地記錄與一國兩制有關的中央政府方針政策、實踐一國兩制的愛國人士,以及港澳台地區風土人情、政商百態等。
不統、不獨、不戰,相信已成為台灣三大黨大陸政策的「共識」。問題是北京能「容忍」這種局面到什麼時候?更難預測的是,西方國家如果用「烏克蘭模式」,這種策略會否終於觸發一場戰爭?
目前中東局勢波譎雲詭,受攻擊的貨船已不局限於紅海和亞丁灣,甚至波及印度及巴基斯坦對開的阿拉伯海,說大戰一觸即發已非危言聳聽。
需要意識到,鄉村振興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問題。現在鄉村的文化衰落就令人擔心,很多歪門邪道、邪教都在農村,隨便一個人弄一個廟,大家就可以去拜,這是很不好的趨勢。
愛潑斯坦事件的水,到底有多深?天知,那些上流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知。我們現在看到的,知道的,都是背後力量目前想讓我們看到和知道的。他們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點到為止而已。
特區政府想吸引更多內地遊客,爭取內地開放更多自由行城市、恢復一簽多行措施,無疑是一條捷徑。但推動旅遊業全面復甦,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做好配套措施,否則人來了卻失望,甚至感到不滿。
新自由主義的失敗、新冠大流行和戰爭使全球進入了一個動盪的時代,與大穩定時代截然不同,這個時代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新的地緣經濟和新的地緣政治。香港與其他地方也一樣,在渡過洶湧的波濤時,將面臨新挑戰。
在公共傳播時代,新聞記者既是記錄者、報道者,又是社會發展變革的參與者、推動者。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熱點難點,不能僅滿足曝光問題、一揭了之,而是要更進一步就如何解決問題提出建議。
和空運相比,海運表現便有點不如人意了。由於產業調整、轉移、本地操作成本較高和鄰近港口的競爭,截止至去年11月,香港港口貨櫃吞吐量比去年同期下跌,香港港口跌出全球吞叶量十大港口排名榜外,可能已成定局了。
美國空襲也門胡塞武裝據地,能否成功阻嚇對方?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美國的行動不會成功,相反向國際社會證明自己的無能為力。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俄烏戰爭又於歐洲上演。儘管人們為和平奮鬥不已,但殘酷的現實是否證明康德的永久和平方案只不過是一個虛妄的夢幻?
李家超表示,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是為民發聲,每一篇專業、持平的報道,每項具建設性的意見,都有助政府更好掌握民意,洞察民心。
大年初一就有日本石川7.6級大地震,死213人,失蹤242人。72小時黃金時間已過,失蹤者凶多吉少。石川預告,不受重視,救援人手只得2000人,一場災難引發另一場災難。
1月7日,以軍空襲殺兩名記者,其中一位是半島電視台加沙分社社長達赫杜赫長子。達赫杜赫早在戰火中失去妻兒和孫兒。為何西方主流媒體站以軍種族滅絕立場?在加沙的新聞工作者如何堅守崗位?一起聽郭少棠教授分享。
中美立場不變,目前只是達到一個「暫時均衡」。在2024年美國及台灣大選前,相信台海不會出現重大事故。按當前的發展來看,南海將成為各方爭持的焦點。
當局現時起要改為深化向市民宣傳內容,例如現時街頭及商場的分類回收箱和垃圾桶是否會保留?當局如何確保已收集的分類回收物料獲得正確處理?
當香港的公立大學紛紛往珠三角設分校,香港科研主力的大學原來香港為主、內地為輔的設想,好可能很快地逆轉。大學重心轉移,政府科研政策消極,還在招商引資的階段,香港難發展成科研產業的集聚,以科研興港是幻想。
瑙魯周一(15日)突然宣布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台灣亦宣布即日起終止與瑙魯外交關係,致使與台灣有邦交的國家僅剩12個。北京方面對瑙魯政府的決定表示讚賞和歡迎。
胡塞武裝發動紅海之戰,資深傳媒人張翠容認為,紅海是以色列對外貿易大宗物資運輸的大動脈,胡塞的做法無疑擾亂了以色列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
今次孟加拉大選在反對派杯葛下,投票率只得四成,有說其實更低至可能只得兩成多,令到哈西娜順利第四度連任,國會全由她的人民聯盟黨控制。這意味着什麼?
我覺得在對華問題上,美國的主流民意早已經達成共識,誰做總統影響不大。在某程度上,拜登外交經驗豐富,縱橫捭闔,對中國製造的麻煩更多。
施明德是台灣著名民主運動人士,他在83歲生日當天(周一)凌晨因肝癌病逝台北榮民總醫院。
2024年,相信會是台海局勢發生天翻地覆的一年。最終還要看中美關係這個大氣候和大環境,這個大兩岸關係的變化怎樣影響海峽兩岸的關係: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和民間5個方面如何齊頭並進,力促台灣主權回歸?
時事評論員關品方回顧79年前的國共重慶談判,認為得出最重要的教訓是美國是兩岸長期分裂的罪魁禍首。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台灣的行政立法關係可能會出現僵局和激烈爭論,尤其是國民黨和民眾黨很可能聯合起來,成為立法院多數派。這種情況在台灣政壇或許是史無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