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韓國瑜的勝利:一人教訓兩黨、穩兩岸、救兩代
作者:高希均2018-11-27
韓國瑜的魅力與人民對他的期待,已從高雄出發。如果能成功地輻射到全台灣、大陸及華人社會,那麼他的成功,就是台灣人、中國人、華人的共同驕傲。
柯文哲險勝認表現遜預期 丁守中揚言提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25
爭取連任台北市長的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以580820票比577566票,憑3254票之差擊敗國民黨籍的丁守中。柯文哲坦承選舉表現不如預期。
九合一選舉:藍營贏三大市長寶座 民進黨大敗蔡英文辭主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24
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大勝民進黨,分別贏得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三市市長寶座,民進黨僅贏得桃園及台南兩市。總統蔡英文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的職務。
2018秋回台偶拾
作者:廖書蘭2018-11-19
如果韓國瑜當選,意味着民進黨全面翻盤,可能出現骨牌效應,民進黨當今領導人要鞠躬下台。
成長路在何方 唯有更加開放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12
如果製造業不能維持榮景,我們只有發展服務業,但服務業在台灣的規模不大,因此要強調輸出,才能克服製造業輸出可能受到的限制。
管中閔:民間投資萎縮 台灣民眾焦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07
近年台灣經濟增長趨緩,人們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程度的焦慮,許多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最擔心的是自己的收入,薪資增長的停滯,這是台灣人的其中一個焦慮。
引領民主大潮 悼一代良知胡佛
作者:朱雲漢2018-09-28
中研院首位政治學院士胡佛辭世。這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往來、影響的對象,從雷震到馬英九,涵蓋大半台灣政治轉型要角。
憶沈君山:他一直是棵傲然屹立的大樹
作者:高希均2018-09-17
沈君山教授20餘年來最費心費神思考,而衷心盼望能有突破的,就是兩岸關係。高希均讚譽沈教授:在峻嶺、懸崖峭壁的兩岸關係上,君山一直是棵屹立的大樹。
管治台灣 說難不難
作者:劉迺強2018-09-04
管治台灣,說易不易,但說難也不是什麼大難題,尤其是中國正在上升軌中,國勢蒸蒸日上,有志之士,應該爭着做中國人,為祖國復興、為人類服務。
領導者無遠見 國家腦力不會強
作者:洪 蘭2018-09-01
國家要強健,不僅要硬體建設,還要軟體人才。政府經費應該花在哪,才有最大投資報酬率?執政者的遠見,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
明年台灣一定多事,香港也一定多事
作者:劉迺強2018-08-28
我看過不少有關台灣戰略重要性的文章,很遺憾,這些文章,絕大部分都是台灣的視角,有些屁股還坐在美國這一邊。
港獨能夠與台獨比較嗎?
作者:王耀宗2018-08-23
從台獨運動的歷史,比較香港獨立運動的歷史,香港港獨不過屬於「孩提的時期」而已。從各種條件而言,台獨和港獨根本不能比較,中共將港獨和藏獨、疆獨及台獨三獨並列,實在是抬舉了所謂「港獨」。
民進黨等同台獨?
作者:王耀宗2018-08-16
台獨運動雖然綿延甚長,但真正以台灣人為主體的獨立運動實溯源於2.28事件。民進黨執政期間,慢慢邁向「法理的獨立」,但始終受到北京的阻撓。
台獨思想是怎樣形成的?
作者:王耀宗2018-08-14
民族建國運動的興起,首先是住在一定土地上的人民自主意識的甦醒,認為有必要組織一個自己民族所構成的國家,以維護人民的權益。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的轉向及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7-03
金耀基在這次訪問中明確指出,一個民主社會能不斷借鏡別人,是成長的關鍵。一種關閉自己、自我成長、甚麼都第一的,要成長是不可能。中國在未來「可以」有大願景,對外要跟開放改革的精神符合。
金耀基:以全球格局審視兩岸三地問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6-28
改革開放這40年來,大陸真正走出過往混亂、意識形態為主的政治,慢慢走向理性的主義。「作為研究中國現代化的人,看着這個長期發展,基本上是安慰的。」金耀基說。
捐WHO百萬美元 不如加強自殺防治
作者:洪 蘭2018-06-22
政府或許可以用捐贈給世界衛生組織的一百萬美元來改善國內的自殺防範設施,用我們自己的納稅錢來幫助我們自己的國民。
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追求文明社會的「家和萬事興」
作者:高希均2018-06-18
希望大家同時扮演三個成功的、自願的角色:經濟人、社會人與文化人。在我想像中,這是做一個現代人的理想組合。
領導人唱衰國家,人民怎麼會有未來?
作者:洪 蘭2018-06-09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政府愛唱三首歌,第三首是《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台灣政府卻愛唱:千錯萬錯都不是我的錯……。
當人換了位置就換腦袋,天理還管不管用?
作者:洪 蘭2018-05-25
在北京的高速公路上,處處可見「初心」這兩個字的看板,我問為什麼,接機的老師說,這是十九大留下來的標語,習近平打貪,提醒共產黨黨員莫忘革命時的初心。
當學生不會唱國歌…
作者:洪 蘭2018-05-19
看到不同族群的馬來西亞人大聲地唱國歌,而同文同種的我們,反而不認同自己的國家,真是憂心。
台立委:大中華區無法迴避大陸崛起的事實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5-15
台灣青年困在低薪的工作環境,而惠台政策給予台灣人在大陸創業、就業、生活等同等待遇,是台灣青年施展才能的機遇。
乾淨的空氣,比選票更重要
作者:洪 蘭2018-05-12
政府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破壞性的事物上,除弊不如興利。
從政者的「雙缺」:氣度與速度
作者:高希均2018-05-11
只要當政者有速度感,公部門的決策就不會慢;只要當政者有氣度,兩岸的交流就不會拖。
「什麼樣」的人比「什麼地方」人重要
作者:高希均2018-04-19
在商場上,挑剔的顧客常是進步的動力;也許民主體制下,經過多次選舉的淘汰,真正的好人出頭,逐漸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新」台灣人。
讓利者就是得利者
作者:高希均2018-03-22
地區之間之所以需要經貿往來,就是存在雙方互利的機會。台灣佛光山免費入場,看起來在讓利,實際上整個社會在得利,這不正是「捨就是得」?
看到躍進的上海就為台北愁
作者:高希均2018-02-20
如果50萬以上在上海發展的台商,部分回到台北投資經營,該是何等熱鬧景象!關鍵是:台北有這樣的吸引力嗎?
執政者已愈來愈遠離民心──《遠見》最新民調的春節寒流
作者:高希均2018-02-15
面對這樣低的分數,內閣會在春節前後改組,正是媒體合理的推測。
為什麼經國先生能歷史留名?
作者:高希均2018-02-01
蔣經國的施政有三個重要的優先次序:經濟起飛、政治開放、機會公平。他曾獲國內外輿論的稱讚,如《紐約時報》的評論:「台灣終於脫離封閉政治體系,在發霉的城堡中開啟了一扇窗。」
余光中與馬英九:三重轉型中的「建制人」
作者:洪清田2018-01-05
余光中比馬英九幸運,可以換場域,香港之後進入大陸這個更大的「建制世界」,備受更大尊崇榮光,馬英九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