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從一條疫情新聞標題說起
作者:曾國平2022-03-23
我們見識過官員和專家為了達到政策目標,以科學為名的「不告訴你是為了你好」甚至說出「善意謊言」,亦耳聞目睹新舊傳媒為了點擊和訂戶數字,不斷製造恐慌和投大眾所好。這些短視之舉換來的,是長遠的信心崩壞。
棄全民檢測顯「智慧」 不提抗疫戰姿態躺平
作者:阮紀宏2022-03-23
林鄭不再提抗疫戰,估計原因是因為外國輿論不斷說,香港在處置疫情時跟隨內地的做法,是允許中央藉疫情介入香港的「內部事務」,這是林鄭一直以來最忌諱的說法。
曾鈺成:中央明確表態 一國兩制五十年後仍不會變 港人會否自我摧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23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一國兩制持續超過50年早是領導人共識。然而,他擔心香港人過激的行為或會最終走向自我摧毀。為什麼呢?一起聽聽曾主席解說。
新增14152宗陽性 歐家榮:確診數字仍處高位 非大幅回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22
本港新增14152宗新冠病毒陽性個案,連續4日低於2萬宗,但仍處高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早前在電台節目中提及,「安心出行」應用程式將於在本周重新因應感染風險,發出強制檢測通知予有關市民。
改革制度有效調動公務員抗疫
作者:葉劉淑儀2022-03-22
動員公務員抗疫困難重重,源於過時的公務員架構、制度、程序和風氣已經難以應付如今的挑戰。疫情退卻後,政府有必要大刀闊斧推行改革,改變公務員體制內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建立有擔當和具號召力的領導層。
與其派錢紓困 不如早日復常
作者:施永青2022-03-22
接觸過Omicron的香港人已愈來愈多,或會出現群體免疫效應。若然屬實,那香港就可以逐步撤銷那些已沒有必須的限制社交措施,讓受影響的行業可以盡快如常營運。
新增14068宗陽性 染疫趨勢續向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21
本港新增14068宗新冠病毒陽性個案,連續3日低於兩萬宗。另外,已接種兩針的死亡率是0.1%,沒有接種的則是2.75%,反映接種疫苗有助減少感染後死亡風險。
袁國勇教授:協助院舍防疫、長幼盡快接種疫苗 才能更好面對第6波疫情
作者:編輯精選2022-03-21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香港難以避免第6波疫情,在疫情稍為緩和當前,需要協助院舍加強防疫措施、呼籲長幼盡快接種疫苗,才能令社會有更多的保護力量。長遠而言,更需要提升醫療系統的軟件、硬件。
4月起取消9國禁飛令 大部分社交距離措施維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21
鑒於第5波疫情有緩和跡象,港府宣布由4月1日起,取消針對9個國家實施的航班熔斷機制;下月底有望分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另外,吸納醫療專家意見,政府將會暫緩進行全民檢測計劃。
「北部都會區」十題
作者:張量童2022-03-21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規劃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關係到年輕一代甚或多代人的福祉。筆者希望「北部都會區」能成為「香港的浦東新區」,與中環商業核心區的「南部都會區」互相輝映。
兒童與老人接種疫苗的取捨
作者:梁天卓2022-03-21
如果本地的老人疫苗接種率,能更快在更早時間上升至更高水平,我們或許能夠減少數以千計的死亡個案。
一半人口受感染 香港已被迫與病毒共存
作者:施永青2022-03-21
香港近日疫情有緩和跡象,多少要靠過半人被感染後的群體免疫效應,而不是全靠政府在防疫方面的努力。
確診數字續回落 新增14149宗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20
周日本港新增14149宗新冠病毒個案。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近數日在院舍爆發似乎有回落跡象。
林鄭月娥:逾250次圍封強檢 揭初陽23000多宗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20
林鄭月娥指出,自第5波疫情以來,當局已進行超過250次圍封強檢行動,受檢人數約35萬人,透過圍封強檢識別的個案約為2至3%的水平。至於會否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林鄭月娥表示,盡量爭取周一(21日)交代。
新增確診回落至16597宗 九龍清真寺開放接種復必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9
本港新增16597宗確診個案,經核酸檢測確診及快速檢測陽性的呈報個案均已跌破1萬大關。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同意目前確診數字有回落跡象,她希望數字可以反映真實情況。
林鄭月娥:將向全港市民派發抗疫物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9
林鄭月娥證實,政府正總動員各社團、地區組織等配合推出「全民派發抗疫物資」計劃,早前已與130名有關人士聯絡,包括全港社區抗疫連線、非政府機構和宗教團體等,希望月內可啟動有關工作。
第5波累計染疫人數逾百萬 5188人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8
本港新增20082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7966宗經核酸檢測確診,12116宗是快速檢測陽性。政府宣布,已更新新冠疫苗的接種安排,18至59歲的人士,接種兩劑新冠疫苗滿3個月,便可接種第3劑疫苗。
香港地震
作者:蔣匡文2022-03-18
這次地震影響最大可能是整個廣東以及深圳,近日廣州深圳都出現疫情,不容樂觀,要嚴陣以待。而香港正如年初預告,情況要到4月底才會改善,大家要保持警惕。
政府再推保就業計劃 月入3萬或以下補貼8000元 為期3個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8
本港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4.5%,失業人數上升至15.7萬人,增加約22700人。政府宣布重推「保就業計劃」,補貼全職僱員的薪酬。
疫後香港如何重建?是時候從頭收拾舊山河
作者:關品方2022-03-18
通過文化藝術、演藝旅遊、研修學習等活動,可以加強香港市民對祖國的向心力,期望下屆特區政府能夠在這方面令港人耳目一新,挽救現在已奄奄一息的旅遊業。
新增21650宗確診 第5波染疫者近百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7
本港新增21650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包括8628宗核酸檢測陽性,以及13022宗呈報快速測試陽性。3月18日(周五)早上開始,市民可以透過醫管局手機應用程式檢視及預約23間指定診所的服務。
林鄭月娥:全民強檢新安排 未來數天將交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7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第5波疫情出現非常多確診個案,目前仍然要循減少感染、重症及死亡的方向,加強治療新冠患者的能力。未來數天並將向社會交代全民檢測最新安排,屆時會一併交代防疫措施的最新安排。
抗疫政策永遠不變?
作者:陳景祥2022-03-17
對抗疫情,最「正路」的方法始終是開發疫苗、特效藥,以生物科技帶動研發工作。動態清零的方式是結合醫護和行政措施,好處是見效快,但耗用的人力物力太大,只屬一時之計。
周永新:改革安老和基層醫療服務 疫情正是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7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第5波疫情引發的困局,與香港安老政策過去存在的種種問題和缺失,實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黃錦輝教授:政府抗疫資訊為何那麼混亂?為什麼未能善用內地人力物力?兩地不同體制怎樣協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7
第5波疫情爆發,市民怨聲載道。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為我們分析為什麼抗疫資訊混亂、未能善用內地支撐人手,以及兩地防疫機制如何協調。
新增29272宗確診 再有一批內地醫療隊抵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6
截至3月16日(周三),本港新增29272宗新冠病毒確診,包括14454宗核酸檢測確診及14818宗快速測試陽性呈報個案。內地援港醫療隊繼續分批來港及熟習香港醫療運作。
林鄭月娥:疫情高位橫行 未明顯下降勿鬆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6
特首林鄭月娥在例行抗疫記者會上指出,雖然檢測結果陽性高峰為3月3日,但近日不論呈報個案或污水檢測陽性,都處於高位平台期,未見到有明顯下降,因此市民一定不可以掉以輕心,不可放鬆。
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氣候變化與自然生態息息相關
作者:林超英2022-03-16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2工作組撰寫了《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性》報告,最大特色是突出自然生態的重要地位,讓讀者深入理解大自然緩減氣候風險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潛力。
抗疫無名英雄
作者:孫明揚2022-03-16
為了完成檢測污水任務,不少相關員工走遍全港,在沙井的狹窄環境下長期默默工作,為控制疫情作出重大貢獻,實在令人敬佩,是抗疫的無名英雄。
呂大樂:抗疫「倒瀉籮蟹」 全民「自發檢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6
政府只顧眼前的問題,終日忙於救火,不足以面對危機、回應市民的期望,更難言爭取民眾支持。而失去民心的過程,可以來得很急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