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在研習會要求司局長「深刻學習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融匯貫通在日常工作中」,但如缺乏統籌和跟進,與三中全會要求看來有所分別。
一些西方媒體想盡辦法唱衰中國、抹黑中國。因此,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舉辦「讀懂中國」活動,例如舉辦論壇講座,邀請專家解讀內地最新政策,大可暢所欲言,幫助長駐本港以及周邊國家地區的外國人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
在像中國這樣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國家進行轉型管理,同時在迅速變化的全球環境中尋找新的發展路徑,使中國的改革開放轉型具有獨特性,是名副其實的「史無前例」。
2024年7月24日,兩岸就2月14日一艘大陸船隻遭台灣海巡署船隻追趕,導致意外沉沒,兩名漁民不幸身故的撞船事件,達成務實和解的共識。盧兆興教授認為,這表明兩岸關係中務實主義佔主導地位。
內地和香港運動員在2024年奧運會上的出色表現,鞏固了香港人的中華民族認同和香港本土的認同,也為港澳國民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要成為體育大國和強國,必須全人訓練。官方要理智地看待體育運動,對觀眾也要情緒引領,否則很容易就側向一面而不及其餘。
外界對中國自由度的批評合理嗎?中國政府應怎樣採取有力措施,在增強私營企業和房地產行業信心上?一國兩制政策下,香港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一起聽聽兩位嘉賓的分享。
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指出,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等,在這個領域,香港未來將發揮獨特的作用。
撞船事件的解決和達成共識,表明兩岸關係中務實主義佔主導地位。如果真是這樣,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絕對不會像傳統觀點所想像的,尤其是許多觀察家將注意力集中在軍事和意識形態的角度那樣悲觀。
從三中全會公報看,如何理解其中的指導內容?外國解讀內地政治術語有多困難?中美經濟契合度高,能否互補不足?美國推動中歐貿易相互較勁,這對全球經濟有何影響?一起聽聽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的最新分析。
時事評論員盧兆興認為,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繼續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國,強調繼續改善經濟、完善制度、穩定社會政治、繁榮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現代化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經濟為什麼韌力強大? 三中全會決定怎樣配合中國抗衡美國?一起聽聽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的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強調,這6宗案件十分重要,因為它們涉及非法賭博、非法走私和非法敲詐勒索。所涉經濟犯罪為管理、隱匿、轉移非法賭博收益等。法院發表的聲明強調了習近平主席簽署的打擊跨境賭博犯罪的必要性指示。
中國採取的是階段式發展目標,推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規劃是關鍵,政府要有清晰的長期規劃,才能夠按期實現目標。當整個經濟鏈條轉動起來之後,實現目標就水到渠成,而且動能十足,如同在高鐵的預定軌道上奔馳。
歷屆的三中全會都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聚焦下一階段的發展。二十屆三中全會18日閉幕。今次三中全會聚焦3個方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防範及化解重大風險,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繼續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國,強調繼續改善經濟、完善制度、穩定社會政治、繁榮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現代化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題為〈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報告,強調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
新華社刊登特稿,以改革家習近平為題,指出習近平帶領全黨全國,踏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文章又提到,習近平執政的新時代,亦是改革的新時期,中國綜合實力持續增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中國對於美國,最大的弱處是金融,已是體制與文化問題。二是意識形態,深入到社會倫理、價值觀,且無處不在,成為中美衝突的重心。在各個方面的基本條件下,也使得中美之爭,意識形態成為中國的最易被攻破之處。
稀土金屬廣泛應用於電子、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能源、輕工、環境保護和農業等領域,多個工業都離不開稀土的運用,特別是軍事工業。稀土在全球的分布並不均勻,中國是全世界稀土資源儲量最大的國家。
西方不肯和平共處,不讀歷史和文化之異,恐懼失去霸權,更怕中國治理模式流行于世界,乃拼命「反華」,此乃不讀書之過。
習近平指出,深中通道攻克了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題,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全體參與者高質量完成了工程任務。充分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幹出來的。
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博士認為,在西方主導格局下,中國新外交戰略獨樹一幟。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有消息指五角大樓為台灣設立了一個秘密小組,以加速交付武器給台灣。時事評論員關品方認為,台灣錢已付清而欠貨不到,意義不大,而這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單邊主義。
三中全會為何關鍵?三中全會到底如何賦能國家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開創新局面?三中全會的核心要義是什麼?
中美之間一場製造與生產力主導對抗金融主導的競爭,已經展開,骰子已經擲下。今天指控中國產能過剩,可能仍被視為無稽之談;但長此下去,中國不斷刺激生產以推動增長,勢將造成產能過剩。
近十年,STEM教育在香港一度被家長奉為圭臬,經濟學家陳坤耀教授說:「單憑STEM是撐不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港式STEAM也不行。除非這個ARTS真正是人文科學的總匯,始能迸發出科技的原創性。」
中國大陸對付台獨,包括其背後的美國,用的是底線威嚇,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美國若目的是拉中國陷入戰爭中,這樣的策略卻會弄巧成拙。
行政長官李家超13日出席立法會,談及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國家2024《政府工作報告》的首要任務,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3年秋首次提出。經濟學家陳坤耀教授以宏觀經濟發展理論為我們作出精彩解讀。
台灣立法院改革掀起爭議,會否癱瘓賴清德政府施政?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認為,制衡總統權力合乎常理,而立法權責混亂更須正本清源。一起聽聽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