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

中大醫院開幕:5G全覆蓋 科技提升素質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10
全港首間5G網絡全面覆蓋的「智慧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周四(9月9日)正式開幕。將透過全面推行定價收費模式,為市民提供高透明度及可預算的私營醫療服務,讓市民可安心接受治療。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三招減低醫療需求達至供求平衡 大數據個人化應對年輕病人上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10
香港醫療系統持續緊張,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建議三招減低醫療負擔。當面對年輕病人愈來愈多,范主席提出,應用大數據可紓緩重重挑戰。
港大研究:港人穩居全球最長壽 關鍵在於少人吸煙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07
港大最近研究發現,在眾多高收入地區中,香港吸煙率及因吸煙而引致死亡的比率,均較多數高收入地區為低,對比其他富裕地區多出一半的生存優勢。鑑於吸食電子煙趨勢上升,港大醫學院促請立法會盡快通過相關法例禁止。
腫瘤專家莫樹錦教授:香港生物科技發展空間大 基因改造、AI分析 治癌新突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06
《妙手仁心》繼續有莫樹錦教授為我們講解治療癌症的新突破,並指內地醫療發展一日千里,香港青年可以借助中外資源發展醫療科技機會大。一起聽聽莫教授的分享。
顧小培博士:為什麼染新冠病毒後患心肌炎風險增16倍? 怎樣減低打疫苗後的不良副作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06
美國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染上新冠肺炎後患上心肌炎的機率高達16倍。雖然不斷有接種疫苗後患上心肌炎的個案,但整體不及感染新冠病毒般高。顧小培博士教你,如何避免感染Covid-19同時,減低疫苗副作用。
生眼瘡的妹妹
作者:許嫣2021-09-04
妹妹看到我擔心的神情,深知不妙。她很害怕做手術,知道熱敷是她的唯一生路,便天天催促家傭烚雞蛋,用紗布包着敷眼睛,還認為每日兩次不足夠,想增加至四次,家裏哪有這麽多雞蛋呢?
活出雙倍精彩人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03
如同毛哥聽到過一位器官捐贈者家屬所說:「如果得到了一個重生的機會,請為我們好好的活下去,不管人生還會經過什麼苦難,記得有我們殷殷的期盼。」
與身體裏的老哥對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02
生病前我跟賈伯斯一樣喜歡穿黑色的衣服。心臟移植手術完之後,有一天我妹忽然跟我說,「你有沒有發現你自從醒過來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變得非常彩色,不是橘的,就是紅的?」
重「心」出發,死而復生的第二人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01
2016年夏天,才剛做完健檢的他,除了三酸甘油酯較高外,其實的數值都算正常,沒想到兩個月後某一天的黃昏,他在沒有任何預警之下突然倒地不省人事…..
范鴻齡主席:預防第五波疫情嚴陣以待 醫管局員工堅守崗位不退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01
新冠肺炎持續超過一年半,醫療負荷加重。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指出,是次疫情比SARS更嚴重,而且香港在複雜政治下,更要堅持做好工作,不斷改善防疫政策及措施。
腫瘤專家莫樹錦教授:治療肺癌方法日新月異 減輕病人痛苦可與癌並存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30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教授、中大癌症病人針灸中心主管莫樹錦教授,在今集妙手仁心接受湯偉聰醫生和李偉民律師訪問,為大家講解治療肺癌的新方法,提到減輕病人痛苦可與癌並存的新思維,內容精采不容錯過。
與情緒做朋友
作者:許嫣2021-08-28
被抑壓、被忽視的情緒,未必會自動消失。它們會一直躲在潛意識的深處,在最不為意的時候湧出來偷襲。當下一次遇上困難時,以前未被處理的傷心情緒,會跟現今的挫折感融合在一起,變得難以承受的強大。
腫瘤專家莫樹錦教授:肺癌為什麼防不勝防?由哪些內在及外在因素造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24
湯偉聰醫生和李偉民律師在今集《妙手仁心》,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教授、中大癌症病人針灸中心主管莫樹錦教授,為大家分析造成肺癌有什麼內在及外因素,和肺癌為何令人防不勝防。
論「大多數染疫住院者曾接種疫苗」
作者:曾國平2021-08-23
有傳媒報道,以色列官方數字顯示新冠疫苗的效用沒有宣傳中高,可是傳媒真的看懂了那些資訊了嗎?不同年齡層中的接種比例,又如何影響着我們看待疫苗的觀感?
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成員孔繁毅教授:港大研發噴鼻疫苗及口服藥有突破 將更有效對付新冠病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23
港大研究疫苖進展理想。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成員孔繁毅教授表示,有關疫苖溝針的研究顯示是安全,同時會研究向一些長者或長期病患者接種加強劑,未來一年是抗疫的關鍵時刻。
不懂說謊的孩子
作者:許嫣2021-08-21
說謊,是孩子認知發展的里程碑之一,家長雖然不喜歡,卻無法阻止發生。其實世上還有一種不懂說謊的孩子——「強迫性說真話者」,他們面對的問題,比會撒謊的小孩嚴重得多。
電磁輻射與自閉症
作者:陳欣蔚2021-08-20
日日使用手機的你知道嗎?一項歐盟資助研究指出,手機發出的電磁輻射,即使遠低於最高的建議安全水平,亦會產生氧化應激和自由基,破壞基因和細胞膜,甚至導致細胞死亡。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移民潮加劇醫護人員流失 持續顯關懷 推止血、輸血救亡新措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20
移民潮加劇醫護人員流失。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認為,必須同時招募更多新血及挽留寶貴人才,加上公私醫療系統協作,才能迎接香港公共衛生的挑戰。一起聽聽范主席的精彩分析。
孔繁毅教授:本港預計10月可達到群體免疫目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17
第四波疫情結束兩個月以來,只有零星的輸入個案。港大醫學院孔繁毅教授接受本社專訪時指出,隨着接種疫苗人口愈來愈多,本港預計10月可達到群體免疫目標,最快明年可以放鬆現有防疫措施,但不要奢望可以脫離病毒。
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成員孔繁毅教授:香港何時才達至群體免疫?長者為什麼要盡快接種疫苗?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17
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成員孔繁毅教授表示,第四波疫情基本結束,社區沒有新冠病毒流傳,不擔心9月開學會引起新一輪爆發,香港長者接種率偏低宜盡快接種,希望10月可以達到群體免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長李錦滔:長者接種疫苗刻不容緩
作者:編輯精選2021-08-16
7月底開始,政府亦安排了「即日籌」供70歲以上長者毋須預約便可以接種疫苗的措施,希望加快長者接種疫苗並得到適切的保護。
吊不死的疑惑
作者:許嫣2021-08-13
絞刑,是古今中外許多國家採用的死刑方式。然而古時候設備簡陋、劊子手缺乏訓練、醫學知識不足,因此執行絞刑後死囚「死而復生」的情況屢見不鮮。
飢餓醫生與她的病人
作者:許嫣2021-08-07
人對於死亡與未知的恐懼,並沒有因為資訊發達和教育普及而減少;在有心人利用操縱之下,衍生出來諸般不合理的迷信行徑,導致愚昧、暴力和罪惡。
電磁輻射對心腦血管健康的影響
作者:陳欣蔚2021-08-06
正如江本勝博士在《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一書中所言,在流動通訊普及的年代,電磁輻射對心腦血管和血液的影響,已經攸關生死了。
新增兩宗輸入個案 43歲焊工初步確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04
一名43歲本港男子初步確診新冠病毒,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表示,相信係屬復陽個案。同時,因應澳門最新疫情發展,過去14日曾逗留澳門人士,即日起不能經「回港易」計劃回港,抵港後須接受14日家居檢疫。
灼見名家六周年論壇圖輯──後疫情時代世界新秩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04
灼見名家六年論壇在2020年11月20日舉行,多位政府高官、商界精英、著名學者、專業團體及本社作者濟濟一堂,就抗疫長征、中美熱戰及香港政爭作出深入分析。
港大研究指太極能有效改善中央肥胖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31
相較同身材、年紀的西方人,亞洲人的身體脂肪比例普遍較高,因此港人更加需要積極減去腰圍。港大研究發現,有恆常參與太極活動的人相較沒有運動的人,好膽固醇水平更高,有利減少腰圍。
死去活來的麥當勞
作者:許嫣2021-07-30
原該濟世為懷的醫生,為什麼不但沒有為麥當勞進行急救,反而動手將他打死呢?後世的評論相信,醫生之所以不假思索地打死麥當勞,主要是為了繼續進行解剖,不想讓在場的觀眾失望。
疫下學生壓力上升 長幼同現腸易激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29
中大最新研究指出,香港有30-40萬人確診「腸易激」徵狀,因為心理壓力問題而導致腹部疼痛、便秘或腹瀉症狀,嚴重者會影響日常生活。而這個情況在疫情下有年齡下降趨勢,我們應該如何改善這個情況?
為什麼有兩個肺?
作者:許嫣2021-07-23
如果我們有4個肺,便可以有更多氧氣、跑得更快了吧?為什麼我們不長多些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