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細胞治療研究與發展持續進步,在臨床上運用骨髓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是目前最成熟的方法,已有些病人藉由細胞治療,下半身逐漸恢復到有知覺。
面對來勢洶洶的Omicron變種病毒,由港大醫學院微生物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率領的研究團隊,11月30日宣布成功分離出 SARS-CoV-2 Omicron 病毒變種株,將探討開發生產滅活疫苗的可行性。
湯偉聰醫生繼續請來柳漢榮醫生與我們暢談有關乳房的常見健康問題,包括良性問題、隆胸後遺症等等,醫生又會如何診斷治療?一起聽聽柳醫生的講解。
我第一次看解剖的感覺,就是「肚餓」,這聽起來不太對勁,可是事實的確如此。我站得愈久,愈是飢腸轆轆,眼睛一次又一次瞟向牆上的時鐘,心裏盤算着午膳時吃什麽。
脊髓電刺激器植入這項技術早在1975年就問世,也已發展出常規手術,但過去主要是用在治療疼痛上,直到最近兩年才看到美國、瑞士醫界先後發表,用在改善脊髓損傷癱瘓病人的肢體活動成果。
亞洲兩大癌症基因檢測龍頭「行動基因」(ACT Genomics)及「善覓」(Sanomics)日前正式宣布合併,兩家公司均落戶香港科學園內,合併後將為亞洲、大灣區增添一個綜合腫瘤診斷基地。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1-11-23
眼科醫生龐朝輝認為,當醫生只顧賺錢是沒有用的,無法走得長遠,必須有幫助助人的心;另外,對醫療科技發展也要有長遠的眼光,因為要進行新的發展,沒有長遠眼光是做不到的。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證實已向港大校方請辭。據悉,梁卓偉將獲委任為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董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早前亦增選梁卓偉為表演藝術委員會成員。
戀屍癖(Necrophilia),定義為對屍體表現愛戀或性吸引的現象。這個情況歷史悠久,在埃及、希臘、中國、中世紀歐洲等古籍裏都有記載。
中大出版社近日出版《致命的不平等》一書,指出健康不公平是每個人、每個政府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以邁向更好的復原之路。
首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強韌迎變 共塑可持續未來」,將於2021年11月24日,以線上線下混合形式,同步在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及網上舉行。
中大研究顯示,只要設定了標準的實驗操作方法,國家或城市可以根據環境和社會經濟隨意選擇三種核酸檢測方法其一,而不用擔心檢測準確性。
如何及早發現乳癌,防患於未然?今集《妙手仁心》湯偉聰醫生與柳漢榮醫生繼續為大家剖析,萬勿錯過。
我發覺,有一分本事,便有一分修養;愈是厲害能幹的醫生,愈是虛懷若谷,平易近人。
乳癌是三大殺手之一,大家應該如何及早應對?今集《妙手仁心》湯偉聰醫生請來多年老友柳漢榮醫生為大家剖析,萬勿錯過。
糖尿病是個嚴重的終身疾病,自Banting和Best在胰島素研究獲突破性發展後,百年來,科學家和醫生從未停止過研究,繼續分析和改善胰島素,尋求不同的血糖控制方法,全方位去治療這個頑疾。
2018年,Wendi 從警隊榮休之後,一時貪玩測試了自己的基因,想了解祖先的源頭;誰知道,卻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揭開了不為人知的恐怖真相。
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的醫護短缺問題一直存在,或許在不久將來我們真的可以利用科技代替(部分)醫護人手,然後那些什麼引入外地醫護的討論可能會變得無關重要。
最令病人感到安心安慰的事,是醫生能夠斬針截鐵地說:「你沒有癌症」。因此,一個「正常、沒病」的病理報告結論,比起任何高明醫術、特效治療,更加意義非凡!
隨疫苗接種率愈來愈高,不少學說認為,新冠肺炎對已打疫苗人士的影響較低,而且沒打疫苗的年輕人抵抗力強。免疫學博士顧小培今集講解群體免疫的可能性以及所帶來的影響。另外,還會談一談打第三針是否對抗疫有效。
《八國聯軍乃正義之師》的作者、編者、發行者、售賣者,如此寫書出書賣書的,還有出版良心、文化承擔、教育責任、公德公義嗎?
究竟,希普曼醫生是邪惡?憐憫?自戀?恐懼?他是情緒病、上癮症、精神分裂、還是心理變態?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
在小說中,經常出現「疑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故事」,例如大家熟悉的《美女與野獸》和《歌劇魅影》;金庸武俠小說,也寫過《倚天屠龍記》的楊逍和紀曉芙、《碧血劍》的金蛇郎君和溫儀。
Halsted對手術發展影響深遠,被譽為「近代外科學之父」。然而,終其後半生,他始終對自己不小心染上可卡因毒癮的事諱莫如深。直至死後半年,才被正式確認他是局部麻醉學的開拓先驅。
我們將會開設編制以外的臨床晉升職位,重聘這班退休同事。我們估計,未來五年有大約1600多位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接受延任安排,60歲後繼續留在公立醫院工作,大約佔適齡退休同事四成多。
醫管局延長臨床前線醫護人員退休年齡至65歲,但不會影響編制內人員的晉升。同時,設立副顧問護師職級,希望透過優化的晉升階梯,吸引現職護士留任。
「世界不總是陽光普照、彩虹滿天;它是一個尖酸和糟透的地方。」這句電影對白,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當年仍是小男孩時,已經深有體會。
醫學無法治癒一切疾病,醫生面對着千奇百怪的絕症,真正可以「妙手回春」、「藥到病除」的比例是很小的;除了盡力控制病情、緩減痛楚之外,最能夠幫助到病人的,不過是關懷與安慰而已。
腫瘤專家莫樹錦教授分享人生歷程,提到自信心對個人社交的影響。作為腫瘤專家的專家,為什麼當年不留在加拿大,而選擇回流貢獻香港?在今集《妙手仁心》接受湯偉聰醫生和李偉民律師訪問,莫教授會一一為大家披露。
「我特別容易做夢,可能是因為我經常使用『超級英雄睡姿』。」妹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