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

新增10宗本地確診 動物傳人機會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20
本港新增14宗新冠病毒確診,其中4宗是輸入個案,其餘10宗是本地感染,另有20多宗初步確診。
港大發現含鉍及乙酰半胱氨酸藥物組合「雞尾酒療法」 可作為口服抗新冠特效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19
港大研究團隊發現,含鉍藥物與乙酰半胱氨酸藥物組合「雞尾酒療法」,通過口服給藥的方式,能顯著抑制在動物感染模型中的新冠病毒複製和繁殖,對於緩解病毒性肺部炎症有相當的治療效果。
達文西手臂微創骨盆底重建手術 幫助病人遠離骨盆器官脫垂之苦
作者:龐渂醛2022-01-17
婦女朋友若遇骨盆腔生殖器有問題,不要拖太久。當症狀變嚴重時,身心受創外,還影響社交。現時可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的微創骨盆底重建手術,相較於傳統腹腔鏡傷口小、手術恢復期更快。
疫苗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冀農曆年前後,有30萬70歲以上長者接種首劑疫苗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17
社會要學曉聚焦預防重症死亡,才是走出大流行的方向。與病毒共存的大前提是提高疫苗接種率至全民,從而將新冠肺炎死亡率由2%,減低到千分之一以下,這樣才不會壓垮醫療系統,社會才有機會回復正常。
治療靈魂的新手術
作者:許嫣2022-01-14
缺乏同理心、行事大膽、利己主義、殘忍、過度自信、漠視人權和生命,Freeman 這些特徵,似乎都有「心理病態」的嫌疑。其實,最需要 lobotomy的人,會否是這位「非一般醫生」呢?
新增5宗本地確診 屯門增設流動採樣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13
本港新增14宗確診個案,其中9宗是輸入病例,另外5宗是本地個案,都與其他病例相關,另有少於10宗初步確診個案。
中大、城大疫情研究小組建議:擴大疫苗接種  收緊社交距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10
中大、城大研究指出,若社交接觸程度一直維持在過去兩星期的水平,由Omicron引起的第5波疫情將導致超過300萬人受感染,以及超過17萬人得重症,但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後,最多可令感染人數下跌至1100。
前十字韌帶損傷重建  手術、術後保護與增能復健是三大關鍵
作者:劉冠麟2022-01-10
前十字韌帶損傷,膝關節內關節腔的血會滲到周圍,沒有血腫也不會癒合,所以一定要手術才能治好。術後一定要積極復健,雖然過程很辛苦,但一定要勇敢的堅持下去,就能恢復到跟原來的一樣。
曾繁光醫生:自閉、過度活躍症、失控為何愈來愈普遍?兒童心理、情緒、精神出問題該怎樣治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10
自閉、過度活躍症、失控等兒童精神問題愈來愈普遍,著名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講解新一代心理、情緒、精神等範疇,並分析有哪些治療途徑。
氣就消了
作者:許嫣2022-01-08
想起兩個不尊重功課但健康活潑的親生女兒,以及自己非常順利的懷孕和生產過程,只覺滿心感激。生活上的諸多困難瑣碎,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了。
科大研究:人體免疫反應可有效應對Omicron變種病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04
科大與墨爾本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包含突變的抗原表位數量明顯高於其他病毒變異株 ,但Omicron與其他變種一樣,仍然不太可能逃脫人類的T細胞反應。
新増29宗確診 望月樓群組增至6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03
本港今日新增29宗確診個案,其中1宗與望月樓群組相關,確診者為一名38歲女子,在荃灣德士古道一間公司任文職。目前,望月樓感染群組已增至6人;另有一名66歲女食客檢疫期間初步呈陽性。
青少年腎病症候群病因未明  發現異常宜早就醫
作者:陳明群2022-01-03
大多數兒童、青少年會有水腫症狀,體重異常增加,或因尿蛋白大量流失,也會出現食慾減低、容易疲倦、嗜睡等症狀;提醒家長在發現子女有類似症狀時,應盡早帶孩子就醫檢查,找出病灶,接受治療。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回顧與展望應對新冠肺炎之法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03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衞生防護中心應該牽頭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盡可能吸納這些意見領袖,以便他們了解最新的防疫信息和防疫措施的局限,彼此快速學習進步。
望月樓感染群組擴大 許樹昌料暫毋須收緊防疫措施 范鴻齡籲市民盡快接種疫苗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03
本港近日爆發小型社區感染。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疫苗,如果仍未接種新冠疫苗,應該盡快接種第一針和第二針;如果已接種了兩針疫苗,在適當時間亦應安排接種第三針,以加強保護。
曾繁光醫生:抑鬱症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會轉為躁鬱症?用哪些治療方法才有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03
香港生活壓力大,愈來愈多港人患上抑鬱症,繼而患上躁鬱症,到底哪些治療方法最適合患者?今集《妙手仁心》請來神經科專家曾繁光醫生為我們一一講解。
不肯吃藥
作者:許嫣2022-01-01
現代「知識份子」,深受「藥物有副作用」的思維影響,又擔心多吃了會上癮、有抗藥性之類。不論如何解說都拒絕合作,令醫生頭痛無比。
曾繁光醫生:睡眠素質與造夢有什麼關係? 進入夢境可解決難題,達成願望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8
由古至今,人類對夢都有很多不同的演繹,到底夢是什麼呢?夢境又反映了人怎樣的身體、精神狀況與遭遇?今集《妙手仁心》繼續請來著名精神科醫生曾繁光為各位說夢。
穿越的醫師
作者:許嫣2021-12-25
一個掌握了現代科技的醫生,如果回到古代,是否真的可成為「神醫」、無所不能呢?例如,中國東漢時期的神醫、「外科鼻祖」華佗,我早就懷疑他是從未來穿越的醫生!
浸大成立中藥創新研發中心 引領中藥走向標準化國際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3
香港浸會大學成立的中藥創新研發中心12月22日(周三)揭幕。浸大指出,這個一站式中藥研發平台的成立,配合香港首間中醫醫院投入服務的契機,有望加快香港在創新中藥開發方面的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倡提供針對性醫療資助、實施策略性採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1
香港醫療體系以專科醫生和急症治療為重點,正面對基層醫療體系墮後、公私營醫療體系割裂,以及醫療服務碎片化三大問題。當務之急,是鼓勵社會早期檢測並管理常見慢性病、策略性運用現有資源,發展基層醫療服務。
微創介入性腦中風治療 快速打通血管減輕腦損傷
作者:高鴻文2021-12-21
腦中風年紀愈大發生的機率愈高,尤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是腦中風高危險群,建議要按時服藥、回診,平常生活飲食宜少鹽、少糖、少油及高膳食纖維,並規律運動。
曾繁光醫生:失眠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教你幾個容易入睡的簡單方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0
都市人精神壓力巨大,失眠是常見疾病,更有年輕化的跡象。《妙手仁心》繼續有著名精神科醫生曾繁光為大家解構失眠成因,並且幫您尋回安眠夜。
看顯微鏡所學到的事
作者:許嫣2021-12-18
許多事情,有時候不必急着妄下結論;擱一擱、涼一涼,遲些再看,或許會迥然不同。
港大研究:兩針疫苗不足抵抗Omicron病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15
袁國勇團隊呼籲下一代新冠疫苗的設計須考慮覆蓋Omicron新型病毒變體,而目前已打兩針的市民均需要注射第三劑疫苗來增強針對Omicron變體的抗體反應。
脊髓電刺激結合外骨骼機器人 下肢癱瘓病友站起來學步走了
作者:蔡昇宗2021-12-14
外骨骼機器人可協助脊髓損傷病人進行大量重覆、高強度的站立和行走等日常性活動,有助於神經重塑,加速功能復原,並讓身體重新感受正確的步伐及正常的行走速度。
曾繁光醫生:入行40年見證香港精神科發展 如何活得愈老愈精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13
今集《妙手仁心》請來香港精神科權威及視覺藝術家曾繁光醫生,分享入行40年來香港精神科的歷程,以及對精神病康復者重新投入社會的看法。另外,曾醫生亦一談老年人如何克服精神困難,活出精彩晚年。
醫生的嘔吐物
作者:許嫣2021-12-10
醫學研究的起點,是科學家們憑着興趣與熱誠,日夜反覆思量,培養成敏銳的直覺;然後,他們抓着星火般的靈感,靠著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創意,在研究路上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邁進,將靈感變為真實。
柳漢榮醫生:香港乳癌患者約一成有家族史 醫生對病人須有更多情緒支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06
香港乳癌患者當中,約一成有家族史,數字十分顯著。外科專科醫生柳漢榮指出,若有兩個或以上的親人曾經患癌,便要及早檢查。他又大談專注乳房問題這麼多年,對於醫生與病人關係、醫療科技轉變有什麼看法。
食朱古力生朱古力瘤?
作者:許嫣2021-12-03
「吃朱古力,跟長『朱古力瘤』是沒有關係的!」好友糊塗了,搔搔頭:「真的嗎?那為什麽叫做『朱古力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