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嶺大:鄭國漢校長明年任滿後榮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22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將於2023年8月31日任期屆滿後榮休。
認識惠州──以情切入
作者:邱國光2022-02-22
家國情懷是引領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培養學生對家庭、民族、國家、社會責任感的上佳切入點。惠州就具有這方面的優勢。
滕錦光校長:香港創科為什麼革命尚未成功?大力開拓土地 發展教育產業具優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21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於「北部都會區規劃及創科新布局」論壇中表示,香港的科研較重視基礎研究,但轉化研究不是那麼強,香港若能與深圳建立統一的機制,香港與深圳便可更好地進行科研合作。
黃金耀博士X蔡世鴻校長:香港推行STEM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如何鼓勵學生積極發明 改善生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21
今集《冷思熱話》請來黃金耀博士和蔡世鴻校長為我們探討香港的STEM教育。
東華三院全方位支援學校 助屬校師生加強認識國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21
東華三院辦學已有141年,由中小學、特殊教育到高等教育,屬校遍布全港。東華三院為屬校提供全方位支援,近年加強培訓,協助師生加深對國家的認識。東華三院主席譚鎮國表示,東華三院一直致力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
經典的拓展與承傳──孟子、荀子一對難兄難弟
作者:許志榮2022-02-19
孟子與荀子的論述風格有所差別,或與時代背景、社會角色及個人性情有關,不過對於儒家學說和中國文化都同樣發揮了拓展和延伸的作用,令人嘆為觀止。
木匠?園丁?牧羊人?
作者:程介明2022-02-18
家長對兒女的態度,簡單分為「木匠」與「園丁」。甚至延伸成木匠──工程師──園丁──建築師──牧羊人──放手,親愛的家長,你願意扮演哪種角色?這些,對教師來說,不也是很好的參考嗎?
東華三院全方位支援學校 <br> 助屬校師生加強認識國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18
東華三院辦學已有141年,秉承「作育英才,有教無類」的理念,由中小學、特殊教育到高等教育,屬校遍布全港。東華三院為屬校提供全方位支援,近年加強培訓,協助師生加深對國家的認識。
仁愛與禮貌的培育
作者:周慧儀2022-02-18
當我們成人能以身作則,便可成為孩子的「品德教練」,讓孩子從我們的身教言行中,知道何謂禮貌,學懂如何待人以禮、知錯能改和勇於承擔了。
學習「創新」
作者:紀治興2022-02-17
追求創新的人很多,但結果變成「創笨」也不少。任何創新產品或服務都不是「無中生有」,往往具有固有經驗和實踐的顯性或隱性內涵,不能把固有的東西完全抛棄,十分關鍵的環節在於如何整合。
情緒教育的意義
作者:彭智華2022-02-17
香港中小學的課程仍欠缺情緒教育的概念及課時,能夠讓孩子認識個人情緒,進而理解別人的情緒,並學習接納及調節情緒的高低起伏。
第5波疫情下的學與教
作者:鄧兆鴻2022-02-16
家校間的合作,應較疫情前有更多的默契,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第5波疫情下的學與教
作者:鄧兆鴻2022-02-16
家校間的合作,應較疫情前有更多的默契,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大灣區融合下加強專業發展
作者:陳章華2022-02-15
在大灣區各地交通日益方便的情況下,個人認為最適宜的是多做教師間的交流,在學科專業上彼此交換意見。
解散操守議會!禍兮?福兮?
作者:鄒秉恩2022-02-14
沒有了操守議會,是否就代表教師的操守行為沒有了規範,沒有一個監察或制衡的機制?從教師教育的角度看,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哪些教育策略能幫您激發孩子的繪畫潛能?
作者:林桂光2022-02-11
「繪畫是伴隨兒童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培育歷程」,所有孩子都有繪畫潛能,但家長可以運用某些「教育策略」去激發它。
辦學團體在幼稚園教育中的角色回顧及經驗
作者:黎淑儀2022-02-10
近年教育局對幼稚園的課程、管理等各方面的規管和要求愈來愈多,也趨向於和中小學那樣的規章要求。展望將來,辦學團體在學校管理中的角色,以及校董的權責也有需要重新加以釐清和界定。
大灣區下的教育機遇──學生交流
作者:蔡世鴻2022-02-10
學習是不止於足下,境外交流尤其重要,而大灣區的發展,正為我們香港教育提供良好的交流機會。
黃金耀博士x蔡世鴻校長:如何培育STEM人才 迎接未來挑戰?香港大力發展創科 學生須有解難思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09
香港正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生態圈。今集《冷思熱話》 有蔡世鴻校長與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黃金耀博士,大談培育STEM人才之道。其中一樣重要技能,便是解難思維,如何培育?一起聽聽他們的分享。
虎年,教育現場苦年的開端
作者:黃冬柏2022-02-09
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因生源下跌或由學額學生人數差距所引起的問題。當時曾提出「派位可加可減」的構思,可否從根源層面解決當前結構性學生人口下跌的帶來的困擾?
港大校友心繫教改 為新時代培養人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08
畢業於香港大學的一群傑出校友於2000年成立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並先後在2002年及2006年開辦港大同學會小學及港大同學會書院。20年過去,教育基金的辦學理念、過程與未來如何了呢?
高中中史科的專修與普修
作者:何漢權2022-02-08
初中習史3年上高中,中史科被編進選修之列,理科生走入高中,自此,便與中史科絕緣,不知唐宋元明清民國是自然不過,殊甚可惜。從初中中史獨立必修科設定看,不能無頭無尾。
春天應該很高興
作者:邱振明2022-02-08
教導孩子收拾的方法很簡單,不收拾就要承擔後果。但是不要矯枉過正,孩子一不收拾就盯着他,這樣培養不了自律。孩子需要時間學習,包括從錯誤中學習。
有夢就要追──從張家朗到何詩蓓
作者:何劍輝2022-02-08
何詩蓓和張家朗的故事對港人有很大的啟發,他們正正告訴我們:「有夢就要追,只要堅持夢想,人生必然有無限可能!」只要不放棄追逐夢想,事情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澳洲幼教機構如何面對人才短缺問題
作者:余錦明2022-02-07
作為一名出身於香港教育界的教育工作者,特別希望能招募到更多的香港朋友到澳洲學習幼兒教育及朝着這個方向繼續發展事業。
無字天書與直升教育制度
作者:楊興安2022-02-05
香港教育只能保證一個學生有12年接受免費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但不能保證學生都有中學生應有的中學畢業學能。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難題呢?
畢業露營
作者:海星2022-02-05
畢業露營讓學生親近自然,不少學生因此而愛上露營,也有城市孩子,變得更獨立自主。
博物館與人文灣區扯得上關係嗎?
作者:劉煦元2022-02-04
香港既然擁有一個具使命感的博物館,又身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份子,塑造灣區人文精神也應出一分力:透過博物館這個平台,可以把優秀的傳統中華文化彰顯及傳承,有助建立灣區人文精神。
新常態下培養未來學習者的關鍵
作者:李建文2022-02-03
踏入21世紀的未來,筆者認為品德及情意教育有助學生培養積極的態度和正面的價值觀,加強下一代的抗逆能力,以面對日後各種困難和挑戰。
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 X 香港恒生大學何順文校長:設計專業高質課程 自資院校具靈活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31
東華學院校長陳慧慈教授早前與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就香港高等教育和自資院校面對的挑戰及機遇交流意見。他們指出,自資院校可以靈活運用資源,在課程設計上更能針對學生的專長及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