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4月10日進行初賽最後一日賽事,最後由梨木樹天主教小學、英華小學、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及閩僑小學晉級第二回合比賽。
近一年,可以看到中國各省中、小學校,都發布了地區或校本特色的人工智能學習課程。本地AI教育研發及藝術學習應用上有什麼可以借鏡?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不斷被肯定,只要在簡單的事情裏獲得肯定,自信就能逐漸建立,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自然也有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師生的情誼可以是很疏離的幾年,之後不再延續,但也可以親如家人,彼此關心,終其一生。
作為教育工作者,為國家育人,不會不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理,校長應在自己的崗位上盡點責任。
教評會周四(3月25日)發出聲明,指現時學校的復課情況相當順利,肯定教育局的安排,並且提倡如果復活節假期後,疫情再趨穏定,應該盡快在小學方面實施2/3的學生回校面授課堂。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自古以來」的,而是外向型、複合型,且多元複雜的。在「新香港」下,這些觀點和討論會否繼續延續下去?還是會定於一尊呢?對於往後香港的身份認同培育,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本文綜合幾位華人學者的研究心得,重新反思Shulman(1986;1987)所提出的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中文翻譯名稱,並從知識管理角度探索學科教學知識。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3月20日假荔枝角饒宗頤文化館舉行第三日比賽。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青協李兆基小學、慈航學校順利晉級下一回合比賽。
孩子的自信只有一個來源,就是長期被肯定。假資優被戳破時,傷害更大。
陽春3月,我們關心的除了可以是自身的吃喝玩樂和學習等經驗外,其實,原來還可以關心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世界各地的各事各物,以及我們非常珍愛的下一代與未來。
自融合教育開展後,融合生數目已接近5萬。我們都知道不是所有紛爭都可通過溝通就馬上解決,但有效的溝通至少不會使問題迅速惡化。情緒教育的重點是我們着緊彼此的關係,希望最終達致雙贏。
中國改革開放成功,實在仰望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和大學制度。中國政府明白階級定性、推薦入學等禍害不得不除。
從2017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到「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國際視野」,可見不同層次的身份認同,在香港教育發展中形成多重的糾纏。到底教育局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才導致今天的局面?
隨着時代的轉變,教師既要學習在新常態下進行教學,為什麼評核的方式卻不會以新常態的角度和要求去檢視呢?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3月6日假荔枝角饒宗頤文化館舉行第二日比賽。戰況激烈,拔萃女小學、培僑書院高分出線,順利晉級下一回合比賽。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月27日假饒宗頤文化館舉行開幕禮及比賽,首日賽事由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及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勝出,率先晉級下一輪比賽。
近年不少教師及家長逐漸形成一個共識,就是態度重於學科成績,和諧勝於競爭,這是合適的。
教師中心成立於1989年,剛在去年慶祝成立30周年。之後教育局宣佈將於今年9月停辦教師中心。作者建議,教育局可以舉辦一次集思會,邀請長期擔任教師中心義務工作的校長及老師們一起參與。
踏入21世紀,學校和學生在全面擁抱人工智能的同時,也必須思考如何不被AI全面取代,這有賴人工智能教育的規劃,避免再過分偏重知識認知和器具操控。
教學內容知識和學科知識關係密切,兩者之間有很高的相關度。學科知識為教師教學內容知識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多種語言能力在全球化趨勢下,正成為下一代理解多元文化,掌握國際大勢的鑰匙。但香港過往所建立起的中英雙語乃至多語言優勢,到底能否承受其他亞洲地區國家的挑戰,繼續保持優勢呢?
未來的學習中心是栽培學生的良田,學生不分貧賤富貴、不分能力高低,都應接受均等的優質教育機會。
雖然太空探索在賬面上花費了上兆元的金錢和小動物的生命,但帶來的文明進步效益,是不可以輕易用金錢來衡量的。
日前死因裁判官裁定教師死於自殺,並指出事情本可避免,奈何各人有不同的位份與取態,同工間少了教育專業態度與道德,也未能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沒糾正英殖的隱諱流弊,沒將該批評的昭示,甚至連該說好的中國故事,也沒教好,哪算符合求真精神?既然作為脊樑柱的理念基礎從開始已歪了,又豈是殺通識一科便能挽狂瀾於既倒?
教授數學真的必要嗎?我成立一個以數學教育實驗為主的教師團隊,請有意改進數學教學的老師一起研習,可以在自校做教學實驗,分享經驗。
教育局正更新課程文件及指引,在中小學階段幫助學校推動國安教育,包括新編訂涉及八大範疇的《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幫助學校掌握,把學科教學與國家安全教育有機結合。
今年是「第5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我相信在即將公布的報告書中,一定會提倡網教、發展電子學習平台和引入不同的電子學習評估和數據分析。
作為政策,教育局有否基本期望,例如學校在現階段,至低限度,可以每天安排一個年級學生回校上課,減低師生長時期脫離常態引致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