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下旬以來,二手市場的交投已大幅反彈,業主已不願輕易在價格上再作讓步。隨着住宅市道的好轉,商業樓宇的市道會否同步好起來?
香港政府對於樓市了解程度比加拿大政府優勝很多,所以不會出現禁非港人買樓,最多推出辣招印花稅。
今次山頂道8號單位的租客是一位華僑,相信還有更多內地與海外華僑富豪到香港居住。不少內地或者海外華裔人士,都非常關注香港地產市場,只要價錢合理的優質單位,無論租售都很搶手。
相對股市而言,樓市實在跌幅輕微,大部分的不利因素應該都已在樓價上得到反映。要看懂樓價後的走向,應看這些重大因素今後會怎樣演變。
有很多打了疫苗的人都希望早一些確診,甚至有人會話確診如首置,愈早愈好,因為確診之後就好似打了疫苗第4針,再次確診的機會就微乎其微。老實說,我都有多少心郁,希望早日確診。
既然大家都知道結局是如何,點解仲要借錢畀人炒樓?政府在香港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推出「林鄭plan 2.0」,其實有很大風險。
樓市的確有危機,我甚至同意林鄭plan 2.0是強心針,但似乎太早打針。
租金扣稅的安排,根本幫不了社會上收入最低卻要捱貴租的那批人。因為這批人大都有未用盡的免稅額,他們根本不用交稅,扣稅對他們來說,不會帶來實際的得益。
我並不完全反對累進稅制,引入能者多付的概念,的確有利於社會匯聚財富,去支援一些社會上的不幸者。然而,如果因而嚇走了能者,社會上有能力多付的人就會愈來愈少。
現在買樓一定要等,除了價錢之外,單位質素更加重要。如果唔等得而出手,可能不用太久,有其他人用更低價錢,買到更優質單位,就非常揼心。
房地產市場的價格很少會在加息周期的初段就立即回落的。因為,在加息周期的初段,不但通脹尚無法受控,而且經濟增長的勢頭亦會不錯。這些消息的正面作用,足以抵銷加息的負面作用。
如果你想知道當前的市場狀況,問業內人士會好過問分析員;但如果你想知道往後一段相對長的時段裏,市場或會出現的變數,可能去問分析員好一些。
與James談話結束,我們站在世貿中心前拍照留念,背景是停泊在路上的消防救火車,街角還有警車、救護車。城市一切如常運作。 James說:「下午我們還要開會,看來只能進行電話會議了。」
江湖兒女知道,出得嚟行,預咗要還,今日樓價大升,總有一日樓價會下跌,如果唔係借錢買樓就沒有問題,否則就要面對一個沉重開支,就是利息。
分析樓市是非常複雜的事,不能依靠主觀意願。很多人以為疫情、移民潮會讓樓市下跌,但我們一定要看數據以及整體情況。那麼,2022年樓價走勢又會是怎樣呢?
香港其實出現樓價兩分之勢,今天的所謂樓價指標是以最高買價而定,並未反映現實。市場其實已出現新樓價升,舊樓價跌的情況。
即使是老手也可能會走寶。而且,賣錯之所以痛,是因為短倉的損失上限,有時是接近無限的!
香港受疫情蹂躪了兩年,不少市民資產亦被消耗掉,雖然還未至於要賣樓,不過用家人的配額買樓就有困難。
事實上,市場上確有些交易,買家是一次過付款的,銀行並沒有角色扮演,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也叫銀行來負責部分第三方支付角色?
我給予大家的錦囊:夠鐘走人,假定約會時間是一個半小時,對方遲到一小時,在大家見面之後半小時就要走人。
政府有意在新推出的土地賣地條款中,設立單位面積的起碼要求,以阻止發展商興建太多的「納米樓」。
我唔知道是否全世界樓市都升,除了中國內地和香港,如果是真的,我覺得樓市大升的地方忘記了2008年金融海嘯慘痛經歷。
2021年快將過去,哪些議題最受市民矚目?一些老大難議題,未來有沒有機會解決?從灼見名家今年十大最受歡迎的YouTube影片中,或者可以窺視2022年的世界政經趨勢。
我知道老闆咁犀利,以後唔敢跳槽,因為老闆一定答應我加薪要求,但在適當時候就會炒了我,這是職場上的回鍋肉。
現正施工的新鴻基地產元朗站上蓋項目,採用「轉體式橋樑裝嵌技術」,是香港首度有大型天橋採用該技術,不但節省時間,也減低對同區居民及鐵路運作的影響。
房地產是一種投資性強的商品,而非一般消耗性的商品。與消耗性商品不同,投資性的商品則愈平愈少人敢買,怕買了會引致虧損。因此,當房地產的價格趨跌的時候,不但投資者不敢入市,連有實際需要的用家也會猶豫。
做生意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因時制宜才是致勝之道。
九龍倉集團將發展香港海港城的成功經驗帶進成都、長沙、重慶、蘇州和無錫,7年內發展了5個屢獲殊榮的國金中心超大規模、超高樓項目,發展成社區樞紐,促進現代時尚生活和致力迎合迅速崛起的中產階層需要。
灼見名家7周年以「香港下一個5年」為題,廣邀政商學名人,共聚一堂為香港未來把脈。凱普生物科技總裁管喬中認為,香港經濟發展畸型,已經走到盡頭。至於房地產政策扭曲,須撥亂反正。
過去是中央政府不夠強勢,以致政令不出中南海,這當然不好。現在中央政府太強勢,大家有不同意見都不敢提出來。結果是明知前面有個坑,都沒有人願意提醒一下中央,寧願大家一起跌入坑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