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住宅這些年來雖然也有一定升幅,但升幅遠不及內地,而且租金幾年來也有所上升。這樣,港樓的租金回報率與內地的差距是大幅擴大了。
施永青認為要發展創新科技,需要很有誠意、很堅持、能承受壓力、肯冒風險才或許勉強做出成績。
最近高爾夫球總會代表、粉嶺高球場會員和部分城中富豪開始為收回高球場的提議作反擊。
時代背景影響一代人的命運。我們必須感謝時代的賦予,以及了解年輕人對社會不滿的新時代背景,不要隨便說「我們勤力,年青人懶散」之類令他們氣餒的說話。
我最近接觸到一些年輕人,他們在知道居屋的新訂價之後,反而感到很沮喪。
香港居住單位面積小,由於公營房屋項目基本上根據早年徙置區所訂的面積基準,循規發展,無法突破規限。
經濟學者一向懷疑民意調查。不是完全否定,只是要設計得好實在難。亂問亂答一通的調查,結果往往反映不了什麼。
政府房屋供求管理政策過猶不及,五年多來辣招不盡、樓價升完又升,原本寄望政府出招抑壓樓價的市民,多已變得失望。
發展商和政府處理補地價問題,現時採取談判機制,若一個擁有農地的發展商希望改變土地用途,便要向政府申請。談判過程長,透明度低。
香港地產商重點發展武漢等華中城市,明顯忽略了內地經濟地域差異極大的國情,也忽略次文化結構的特殊國情,白白浪費金錢。
白表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計劃,簡稱「白居二」。「白居二」買家以較低的經濟能力出高價購買二手居屋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的需要更大和更逼切。
本論壇在立春不久後舉行,在市道高處不勝寒的處境下,一眾權威專家展望戊戌年投資前景及運程,為參加人士指點迷津。
總結五年經驗,辣招遏抑置業需求,未見其利先見其弊,有目共睹。轉手及按揭市場失效,發展商當道,樓價反節節飆升。
假若美國聯儲局在今年年底前加三次息,香港銀行又會否加息呢?
由林鄭月娥領導的新政府,以「綠置居」為恒常化,使滿足市民置業的願望是好事,但可以做得更好。
政府的樓市辣招是需求管理措施,以加大成本來窒礙市民置業意欲,但其後遺症是減低整個樓市的流通性。
人生幾部曲,正正可能在不同時期,為不同的「位」而有所煩惱。
林奮強數字背後的含意,是樓抵買,因此政府應鼓勵大家買。這樣的政策分析也有點太騎呢吧?
香港大部分強積金帳戶存款少於20萬,難付首期。即使以強積金買樓,也不宜花盡整筆存款來付首期。
市民自己賺回來的錢,市民自己應有支配權,無需政府代勞。
作為一門實證科學,經濟學又幾時教過你幫助收入較少嘅人先叫公平?
政府擬重組置業階梯為公屋或綠置居、居屋或首置、私樓共三級,不過居屋及首置分界線難客觀劃定。
從公屋和居屋的建築成本升幅來作比較,便會發覺罪魁禍首仍是缺地。
林鄭的鴻圖大計,重建置業階梯,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既然窮一輩子辛勞與積蓄亦難成大願,政府忽然救世主上身,即使評論界反應參差,很多市民心底裏還是有絲毫期望。
若果買了政府未補地價的「房屋產品」,既不能出租、又不能加按,你的機會成本便是完全喪失物業帶來財富效應的機會。
以下是我是在房地產市場打滾了40多年的經驗體會,讀者可看看是否適用。通常,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爆破前,會有以下跡象。
與其指責年輕人胸無大志,不如切實檢討年輕人何以意志消沉,努力營造一個年輕人有志可伸的環境。愈多年輕人有怨氣,社會就愈難安寧。
大道理其實並不複雜。房屋問題與置業問題要分開處理,是老生常談。
首置上車盤也屬資助置業,本質與居屋無異,不設補地價於理不合,除非一視同仁暫停所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