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手上的現金依然很多,他們在作資產配置時仍對投資房地產有強烈的偏好,因為他們在房地產市場上所取得的回報遠比在股市多。
新加坡以公屋為主,從福利擴展至商品;香港以私樓為主,從商品伸延至福利,兩地政策起點有別,定位不同,但殊途同歸。
現在的加息速度,與通脹水平還有距離。要達致實質負利率,令樓市跌,起碼兩年時間。
從三藩市案例可見,任何城市要解決土地供應問題,土地及區域用途規劃勢必是重要討論項目。
今日中美貿易戰真的開打,不少人說對樓市沒有影響,樓市會繼續暢旺。
照道理,香港大部分人都應該可以居者有其屋的,因為大部分人的收入都足夠為自己的住屋付出建築費及發展商應有的利潤。
我認為一手樓空置稅未必能幫助買不起樓而要租樓的市民,因為一手樓主要是買賣,而不是放租,故措施未必能令租盤增加,真正捱貴租的人卻難以受惠。
「公屋族群,其實是潛在的房屋購買力。」
政府在增加土地供應上一籌莫展,想法多多,但實際近乎零。為表誠意或為高樓價的民怨消消氣,高球場及部分私人佔地會所,似乎有需要被開刀祭旗。
當前樓市興旺期超過了10年,很多人或許已忘記,九七金融風暴之後樓市一片慘淡,政府推出居屋發售時竟然無人問津。
除了宣布「額外差餉」為兩倍外,政府沒有交代執行空置稅的種種細節,而有關法例還須立法會通過。從發展商的反應看,這項空置稅建議像是官商合演的公關騷。
古諺云:「一法立,一弊生」,香港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奉公開公平公正為臬律,政府不應輕言干預。
覓地發展對香港長遠經濟發展,以至未來繁榮究竟只能夠惠及社會少數抑或造福全民,同樣至關重要。
市場經濟需要有冗餘才能有流轉的餘地。如果沒有空置,換樓、轉租、裝修都不易進行。
不知道什麼是空置,其實又是因為單位空置就像工人失業或浪子失戀一樣,單位空置可以是專業求售,也可以是度假之用,亦可以是外來人投資等升值。
左翼朋友在反對市建局亮劍收樓的同時,亦要留意贊成政府用同一把尚方寶劍向發展商收回農地其邏輯與前者是否一致。
樓市最近發生了什麼事,要政府突然下決心研究開徵空置稅?
其實「經濟3.0」不是反對興建任何公屋,所謂「驚世講法」只是指出政府收地只建公屋被忽略的客觀後果,同時提醒大家公屋制度的根本問題在無效率。
政府質疑空置量上升是地產商囤積居奇,究竟這是否事實?
多謝發展商、多謝財仔,成全上車心願,消除了沒有磚頭的恐懼,樓市影響市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皆因由始至終,政府在加息或增加供應兩大降溫樓市假設問題上,都是一事無成。
我擔心推出空置稅的實際後果,是導致新盤發售要讓路給清空置單位,反令買家的選擇減少。
現在樓價太貴,民怨沸騰,政府不能不做點事。所以不管有用沒用,這空置稅是收定了。
社會住屋若由單位不得流通的公營房屋所主導,成為壓倒性的房屋體制,對經濟繁榮、社會凝聚力、政治包容性都會造成損害。
正本清源,公屋私樓供求錯配,源於私樓市場失效,而後者源於辣招過猶不及。
資助出售公營房屋單位的計劃,可為低收入與中等收入階層重燃希望。計劃關鍵不在派錢,而在精打細算,重新調配。
以傳統結構性空置率5%計,即使實際空置者有3%,開徵空置稅也雷聲大雨點小於事無補,邊際供應也未必顯著改善,而行政費訴訟費大增,甚至得不償失。
鑑於填海與改變土地用途困難重重,在增加房屋供應上屬中、長期策略;若要立竿見影,必須在公營房屋界釋放市場威力,以解決老大難的房屋問題。
要真的「牟取暴利」,那就要在沙士時囤積,在臨跌市時放賣。換言之,「囤積居奇」其實有助在樓市高峰時壓抑樓價。
李健麟認為亞洲東南部的大灣區的敲定,對香港中長線來說無疑是好消息。大灣區的概念是世界一體化的潮流,是強強聯合。
黃遠輝希望市民不要吝嗇自己的意見,更希望一些較沉默的市民都出來表達意見,令日後政府提出房屋決策時能順利進行,減少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