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唔係幾明白,在幾個月前,業界有不少人叫政府減辣,彷佛不減辣樓市就會死。
聯儲局經常強調通脹只是短暫現象,其實樓市上升亦可作類似解讀。
不論公營或私營房屋均出現供應嚴重不足問題,基層居住環境惡劣,儘管年輕人能夠「上車」,也是少之又少。
抵押資產愈多,借貸比率愈低,如果中銀借400億畀波叔,抵押資產一定超過千億。而且,正常貸款業務不會驚動國務院,但網上流傳的短片有機會驚動國務院追查流言的出處。
我建議打算移民的人,不要急急賣掉手上的物業;可以先遷往打算移民的地方生活一個時期,看看能否找到生計,能否適應當地的生活;真是感覺良好,才決定賣樓都未遲。
大家不要以一般人的心態去看樓市的上落。你想一想,香港的醫生,就有1萬多位,醫生年收入有幾百萬,幾十萬人,每年吸收1萬多中小單位,不難。
第三屆財經峰會幾經波折,一延再延,終於在2021年5月7日順利舉行。今年以「大灣區新商機」為主題,邀請了十位涵蓋政、學、商界的領袖翹楚擔任演講嘉賓,從政策規劃、金融科技、人才流動等多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美國商會最近做了一項調查,指出有42%受訪會員打算撤離香港。既然美國商會做了調查,何不公開那些公司的名字,令到香港業主可以防範。
移民人士數字增加為何樓市不跌?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認為,香港政經壞消息多樓市一般人看跌 ,但部分商界及建制派人士有信心積極入市,美國不斷QE美元貶值不動產有吸引力。聽聽施生的分析。
雖然中國政府、香港政府都批評BNO移民計劃,但計劃的確有利香港。身邊亦有幾個朋友打算移民,我問要不要賣樓來支持移民後的生活費用,答案一律是不需要。
BNO 計劃反應熱烈,首10個星期已經有3萬人申請,比英國預計的還要多。如果消息屬實,或會有不少業主賣樓移民,而且會以售後租回繼續在那些單位居住一段時間。
其實大家都知道,借出去的錢如潑出去的水,收回的機率是很低的。
重啟新樓空置稅是兩面不是人的做法,政府又點會做?不過,官員一定唔會講。
政府在設法壓低樓價的同時,必須設想一套方案,以避免1997年地價回落削弱政府收入的情況再次發生。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如新加坡般分拆地產市場。
在移民潮下樓價不跌反升的景象該怎樣去解釋呢?我能夠設想出來的理由有五點。
有老友賣一個物業,買家還價減一成,價錢本來都可以,但問吓我意見,我話千祈唔好。
我預期,今次樓市出現的小陽春不會一瞬即逝,而是會轉化為一個新的上升周期。
疫情漸趨穩定,加上疫苗接種人數開始上升,未來樓市預期會進一步提升,在投資以前,我們需要留意什麼?
有人話,估中樓市上升有什麼大不了?到底他們知道樓神來源嗎?
2021年過去兩個多月,除移民對樓市或有負面影響,但有其他因素在支撐樓市。是什麼呢?作者為何看好今年樓市發展?
買樓是不會恨錯難返,只有賣樓才會,我們買樓投資,並不一定會贏,當時不利兮,唯有話有買貴冇買錯。
當大家見到市場上有不少優質單位成交,代表樓市正在下跌。反過來說,成交樓宇的質素不佳,代表買家選擇不多,即使質素不佳亦要買,代表樓市正在上升,或是蓄勢待升。
全港約有7300個祖堂,合共持有2400公頃的土地,面積比「明日大嶼」方案能提供的土地還要多。只要政府肯修訂新界農村祖堂地的交易方式,撤銷不必要限制,祖堂地很快就可以用來解決港人的安居問題。
團結香港基金認為,香港的發展已走到臨界點,經濟低迷正是推動基建發展時機,填海造地可為經濟復甦注入動力。
有心人士反對政府填海造地,令政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光是花氣力去鬥地產霸權,並不足以協助港人自置居所。供不應求才是經濟重點。
我基本上認同,政府除了要維護市場的自由度之外,亦有責任照顧民生及避免金融泡沫。
種種跡象都顯示,中國經濟的外循環並沒有因美國的打壓而萎縮,只是換了循環路線,改與不同的國家往來罷了。只要中國的外循環不息,香港的超級經紀人角色就一樣有價值,香港的經濟前景依然亮麗。
本港建築用地買少見少,地產界人士指出,華懋觀塘安峯位於安達臣道發展區,是區內首個發售的項目,可說是「開荒牛」,不過待整個地區發展起來,升值潛力看高一線。
我認為測量師預測樓市下跌反而是一個利好消息,代表有不少本地及海外資金打算買入香港房地產。
面積有限,不可能無限擴充,當所有土地用盡之後,便無以為繼,因此演繹權利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