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編輯部

戴希立校長:建設教育強國之路 值得香港參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4
戴校長對建設教育強國的思考,其實也適合思考香港本地的教育發展,尤其是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重視和持續教育方面。隨着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持續,終身學習的需求只會不斷增加,建立具認受性的學歷認證體系正是時候。
Navigating Hong Kong’s ESG: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Green Finance and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4
Watch a panel discussion on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green finance and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陳文鴻:美國企圖借俄烏戰爭 斷絕歐洲復興的希望? 歐洲議會右派崛起 聯合中俄成穩定力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4
歐洲議會選舉結束,右派勢力崛起。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這是歐洲政治趨於自主的表現,若聯合中俄,美國將霸權難固。
張翠容:北約力挺烏克蘭直擊俄領土 後果難以想像? 澤連斯基充當美國馬前卒 已失去全球南方支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4
5月底,北約組織成員大國都為烏克蘭開綠燈,解除限制烏克蘭採用北約提供的武器,襲擊俄羅斯境內的軍事設施。資深傳媒人張翠容擔心,俄烏不僅和談無望,並有可能令戰事失控,禍及全球。
黃錦輝:沙特造就美元霸權、猶太人舉足舉重 美國左右做人難? 石油協議不續約 中東將靠攏中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4
沙特阿拉伯與美國的石油美金協議不續約。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認為,未來中東將靠攏中國。一起聽聽他的說法。
何志平:英籍法官辭任屬政治操弄 西方企圖堵絕外資來港來華? 香港法制怎樣自我革命 填補國家安全漏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4
終審法院兩名英籍法官辭任。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認為,這是西方國家慣來打壓香港的伎倆,藉此堵絕外資來華,炮製金融危機。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盧兆興:李強出訪澳紐 意欲拉攏亞太國家? 中國威脅論盛行 能否只談經濟,迴避政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4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最近訪問了紐西蘭,隨後又訪問了澳洲。時事評論員盧兆興教授認為,李強此次訪問紐西蘭不僅是王毅訪問惠靈頓之後的後續行動,也是以貿易為重點、以生產等共同合作領域為重點的新型南向睦鄰外交。
第四屆腹有詩書總決賽圓滿結束 英華小學三度奪冠 聖公會聖彼得小學勇奪亞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2
第四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上,英華小學以580分第三度奪冠,聖彼得小學以500分勇奪亞軍,拔萃女小學以430分獲取季軍,奉基千禧小學以340分榮獲殿軍。
由科學、食物安全及市場多角度 剖析中西藥食產品及大趨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1
藥食市場是藥品、食物以外的第三市場? 2023年中國功能食品市場規模達到3523億元,102種食藥物質清晰收錄進藥典中,各式藥食產品都可在藥食同源數據庫找到。聽聽第一屆香港藥食同源會議的專家怎麼說。
黃賢博士〈好學生李克強〉獲SOPA年度卓越評論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1
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公布卓越新聞獎名單,表彰過去一年來在亞太地區的卓越新聞作品。本社專欄作者黃賢博士的〈好學生李克強〉一文榮獲卓越評論獎。這是繼前年黃賢博士獲得卓越評論獎之後再度獲獎。
許楨:歐議會選舉塵埃落定 將對華政策急轉彎? 選情衝擊馬克龍 中美歐俄關係必需重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1
歐議會選舉塵埃落定,對華政策急轉彎?選情衝擊馬克龍,中美歐俄關係要重寫?一起聽聽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的分析。
黃錦輝:為什麼俄羅斯不參與 瑞士和平峰會意義不大? 歐美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 主要考慮經濟利益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1
烏克蘭和平峰會落幕。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認為,俄羅斯不參與峰會意義不大,而歐美一直支持烏國,皆因龐大的經濟利益。一起聽聽他怎說?
陳文鴻:北約為何無力扭轉俄烏戰場劣勢? 普京怎樣以戰止戰 供應伊朗武器打垮以色列 抗衡美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0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為免戰爭破壞,德國等歐盟各國不會輕易言戰,美國便不能坐享漁人之利。若中東再敗,美國難以再主導烏克蘭戰爭,歐盟必轉為和談和休戰。
盧兆興:中國巴西解決俄烏衝突六點共識為何未獲大多數國家接受?澤連斯基為什麼批評中國不支持和平峰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0
中國和巴西最近就解決烏克蘭危機提出的建議,盧兆興教授認為,堪稱解決衝突外交的積極一步。然而,由於烏克蘭認為中國較親俄而非政治中立,中巴善意的提議要取得突破,仍然面臨着一些挑戰。
閻學通教授:美國遏制中國政策與冷戰時期圍堵蘇聯有何區別? 北京怎樣應對?人才流動為何首選新加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0
為何新加坡成為人才吸力機?冷戰與當前局勢的對比,美國對中國採取的遏制政策有什麼變化?中國如何應對這些美國的「小院高牆」圍堵?一起聽聽大陸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的分析。
關品方:五角大樓設秘密小組 怎樣加速對台交付武器? 提倡軍事融資售賣過期軍備 美國將掏空台灣經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0
有消息指五角大樓為台灣設立了一個秘密小組,以加速交付武器給台灣。時事評論員關品方認為,台灣錢已付清而欠貨不到,意義不大,而這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單邊主義。
港大5位學者 領域內亞洲第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0
國際學術網站Research.com 2024年度全球學者排名,評選的26個學科,香港大學有12位學者晉身各領域前100名優秀科學家之列。
港大有副校長崗位懸空逾5年 李家超指情況不理想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8
李家超強調,調研小組會見不同人士期間,會詢問清楚事實的真相。校委會主席和校長都已經表示歡迎調研小組的成立,亦會配合,所以李家超希望他們能真真正正配合工作,以香港大學的利益為首位。
香港競爭力升兩位排第5 新加坡居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8
位於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周三(18日)發表《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排名上升兩位至全球第5位。
陳坤耀教授:看懂新質生產力、暴露港式STEM教育及基礎研究的不足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8
近十年,STEM教育在香港一度被家長奉為圭臬,經濟學家陳坤耀教授說:「單憑STEM是撐不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港式STEAM也不行。除非這個ARTS真正是人文科學的總匯,始能迸發出科技的原創性。」
譚新強:莫迪政府失去大多數國會議席反而是好事? 印度應怎樣向中國取經 下一步發展高端製造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8
印度總理莫迪第三度連任,但人民黨失去絕對大多數議席,很多人對今次結果有不同的解讀。譚新強認為,印度下一步應該加速發展製造業,不止低端,連高端的電動車也應招商到來。
張翔王沛詩對副校長任命仍有分歧 蔡若蓮:用公帑要負責 政府有權收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7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重申,香港大學的管治架構一直行之有效,但她指出,港大的領導層是很重要的,團隊每一個人的配合、合作也很重要。
盧兆興:中日韓簽自貿協定 挑戰美國在東北亞影響力?堅持務實主義 三國如何推動平壤走上經濟自由化道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6
中日韓領導人舉行會議,時事評論員盧兆興教授認為,經濟實用主義佔主導地位。儘管中國、日本和南韓的政治立場和利益不同,但這次峰會是富有成果的、有益和有建設性的。
陳文鴻:美國借台獨不斷挑戰中國底線 北京堅持作戰思維將陷入被動? 抗衡西方霸權 情報戰及意識形態戰是決勝關鍵?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6
中國大陸對付台獨,包括其背後的美國,用的是底線威嚇,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美國若目的是拉中國陷入戰爭中,這樣的策略卻會弄巧成拙。
莊太量x盧金榮:港股低迷 現在是否入市良機? 成本高企、地緣政治複雜 香港中小企如何逆境求存?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6
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博士,討論香港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前景。
第四屆腹有詩書準決賽圓滿結束 聖公會聖彼得小學、英華小學、拔萃女小學、聖公會奉基千禧小學晉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5
第四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6月15日(周六)假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舉行準決賽。
風波後首次同場主禮 張翔王沛詩大合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5
港大校政風波發生後,校長張翔及校委會主席王沛詩首次一同出席港大活動,從港大發放的大合照可見,張翔與王沛詩站在一起合照,王沛詩面露笑容,張翔則比較嚴肅。
由國家戰略高度 看懂新質生產力──專訪經濟學家陳坤耀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4
行政長官李家超13日出席立法會,談及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國家2024《政府工作報告》的首要任務,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3年秋首次提出。經濟學家陳坤耀教授以宏觀經濟發展理論為我們作出精彩解讀。
許楨:民進黨急獨無前途? 國民黨親統或式微? 台灣有沒有冒起第三黨勢力的土壤?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4
台灣立法院改革掀起爭議,會否癱瘓賴清德政府施政?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認為,制衡總統權力合乎常理,而立法權責混亂更須正本清源。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張翠容:加沙上演屠城記 約旦河西岸亦無法倖免? 猶太殖民區居民為何對攻擊巴人絕不手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4
戰地記者張翠容觀察到,隨着內塔尼亞胡在加沙大屠殺,西岸的殖民區武裝組織比以前更肆無忌憚,過去半年不斷上演反人道的屠城記,值得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