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便是大年三十。民間習俗,大年三十日,家家戶戶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清掃房屋、辦年貨、蒸饅頭等。大年三十晚是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的夜晚。民間流傳對聯說:「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除夕為辭舊迎新之夜。除夕之夜,有「守歲」的習俗,是闔家團聚的歡樂之夜。這天晚上,北方廣大地區的習俗是吃餃子,因為除夕夜子時吃餃子,有「更新交子(時)」之春,初一早晨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
餃子放糖象徵生活甜蜜
除夕晩上,家中老少都要說吉祥話,比如,煮餃子時,餃子破了,不能說「破」,要說「掙」了,即一年「掙」利,財運亨通。為圖吉祥,有人還在餃子裏放糖,象徵生活甜蜜;放棗,象徵早早發財;放錢,象徵財源滾滾來;放花生,象徴生財有道;放糕點,象徵步步高陞等。
一年之首日,俗稱「大年初一」,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古代指「立春」為春節,辛亥革命的民國初年,將正月初一日,改為春節。五帝時(《史記》指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約公元前26世紀初始)的顓頊,以農曆正月為元,初一為旦。
初一派紅包原來有段古
大年初一,民間習俗,相互拜年、賀歲,口稱「恭喜發財」、「四季平安」吉祥語。親朋之間拜年時,長輩總要給晚輩(未成年或未婚者)分發壓歲錢(「利市」),以示祝賀。
相傳上古時,有種凶惡的怪獸叫「年」,每三百六十五天後的夜晚,會出來傷害莊稼和心人畜,為免兒童受驚,大人燃燒竹子,發出啪啪聲,嚇走「年」,又給小孩糖果,進行安慰,謂之「壓驚」。年復一年,逐漸演變為銀錢取代了糖果。明清年代,用紅彩繩穿着壓歲錢;民國以後,流行用紙包着壓歲錢分給孩子。
節日養生中,包含了傳統文化,陰陽相交,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養生。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