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股市可謂波瀾壯闊。經歷了七年來最大幅度的下跌後,不旋踵又出現了五年以來最大的上升。市場參與者難免不暈頭轉向。大家知道這種曠世難得一見的形態,全是因為中國政府有形之手干預的結果:先是嚴厲整肅股市融資(即香港所說的孖展),使大量指數權重股份跌至停板,市場一片風聲鶴唳;其後又突然解畫說不強迫融資股份持有者斬倉,且配合放鬆銀根,增加 MLF 帶來減息降準憧憬。何先倨而後恭乃爾,真中國特色極了。
去槓桿化是本輪牛市之成因
中國股市,嚴格說應該是滬股本輪牛市,因為要配合經濟去槓杆化而由中國政府全力起動。在用盡法寶,費盡移山心力,扭轉市場中人乃至全國潛在股民持續了六年之久,A 股「熊霸」全球的觀念,使股市開始有牛市氣象後,中國證監部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突然之間,全國人民聽黨的話,奮勇入市,這使 A 股帶來新的,未必比熊市容易解決的問題:太多人入市,使中國股市嚴重失序。如果我們把11月21日當作中國政府啟動牛市的關鍵日期,中國股市從那時起,真正的問題是成交太大,升幅與波幅太大、太激烈。我所以說11月21日是關鍵熊轉牛的日子,是因為從那時起滬股真正拋離2012年5月初上證綜合指數2,453點的高位,同時通過減息表明,政府拉抬滬股,催生牛市的堅決態度,而此後成交額以倍數飛速上升,不可與前同日而語,至形同再造之勢。
本輪滬股牛市大開大闔的快牛,狂牛,政府要使它變為慢牛,在形態需要扭轉以下三個形態上的亂局:首先是波幅太大,筆者統計了12月份的滬股,竟然有13交易日的高低波幅超過3%,佔該月份幾近三分之二。3%的波幅是非常驚人的,約等於港股日波幅700點。在正常股市這樣的波幅一年難得見到兩、三次。像滬股幾乎天天大幅波動,只會導致投資者傾向於短線炒賣,因為短線炒賣的回報更可觀。國內傳媒很喜歡使用年化回報率,打新所以那麼流行就是投行不斷宣傳打新的年化回報率。實際上打新中籤率很低,通常只有兩、三個百分比。即使升一倍也就賺那幾個百分比罷了,就是年化以後才變得很吸引。以滬股的交易費計,經紀佣金不外千分之幾,印花稅只收單邊,買賣一回成本在0.25%上下,短期內上升一個百分點,已有利可圖,再年化一下自然參與者眾。因此滬股每天波幅這麼大,只能使更多的投資者傾向於短線炒賣。從而市場會因為缺少長線投資者而無法成熟起來。因而減少波幅是當務之急,正確之路應該是推出衍生產品。
滬股存結構性弱點 投資者不得不察
滬股現今的問題其次是成交額太大。本輪牛市啟動不久,市場成交額急劇上升,尤以滬股為甚。這樣的成交額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 A 股短線炒作是市場主調。股市的已發行股份是存量,成交額可以說是流量。流速快導致流量大。這種天量成交額與發現價值關係不大,基本上是一種無序炒作。再其次是一窩蜂一哄而上。這種情況在 A 股歷史中一直是一個廣受詬病的弊端。但在本輪滬股牛市之前,這種情況主要是產業政策造成的板塊快速輪動,牽涉範圍相對較小,產生的影響可以說是局部性的。此次啟動牛市作為國策是全局性的,主事者為金融監管部門,由此而來的千軍萬馬形成蔚為奇觀的巨流衝擊市場。因為中國一元化的思想意識,缺乏不同意見的傳媒生態,很容易釀成人踩人的可悲局面。
政府有能力改變這些狂牛病徵嗎?以上周政府突然出手,整肅融資孖展引起市場滔天巨浪看,政府明顯力有不逮,甚且加深了狂牛的病態。以波幅及成交額而論,在對前一周即1月12-16日的5個交易日,除去15日波幅接近3%外,其餘4天波幅已明顯收窄;而成交額更減至4,000多億。單計滬股則收窄至連日只有2,000多億;但政府出手後,上周連續三天波幅擴大至3%以上,滬股成交額重上4,000億以上。至於一哄而上的人踩人亂象更到極致。周一大家急着逃命,使大量重磅股跌停板。市場恐慌程度如其跌幅般達到七年最高。
恢復理性 只有等待泡沫爆破
在大家都看好 A 股的時侯,請大家記住 A 股有這樣的結構弱點,政府以它現在的思維模式與辦事方式明顯無法克服這些弱點,A 股只有等到泡沫爆破才會恢復理性。
當然政府所以要讓快牛變慢牛的良苦用心,是想讓牛市盡可能長一些,以便達到借股市之力為中國經濟去槓杆大計服務的目的。儘管股市不容易馴服,政府難以如願以償。但滬股以不足17倍的歷史市盈率,並非危如累卵。上周滬股在表面上也算給當局留下薄面,全周下來指數微跌26點。最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的寬鬆行動什麼時候效用遞減,即減息或降息不再對滬股(主要是金融股)有剌激作用,牛市才到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