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師工作的回顧與反思

大學畢業生最初加入教育界,目的多為穩定高收入,但他們沒想到高收入的背後,除了教導學生外,更要管理學校,因此深感不滿。

教育界的主體成份當然是教師。雖然在中小學教育體系內存有其他支援性的工作崗位,如社工、心理學家、助教、行政人員等,但以數量計最多仍是教師。歷年有不少調查研究是針對教師對自己工作的看法,結果都是相差無幾。

上世紀曾出現一個涉及教育管理和資源運用的世界性潮流,以「自我管理學校」為旗幟而風行一時;本港亦出現過學校管理新措施(SMI)、校本管理(SBM)、優質教育等等,算是時代標識物。不論現時用了什麼名堂,始終當時的精神仍滲在日常工作間。例如大多數學校都是採用了「參與式管理」,即是讓教師兼任學校部門的中上層主管,實際上擔任全職管理工作的恐怕只有校長一個人。

這批主管級教師是名正言順的夾心人。既帶領學校行政運作和發展、又要站在前線面對教學和關顧學生;在實際操作時是政策制訂者,但更多時是學校政策管轄的對象;在日常校園工作上或者會是某些範疇的「專家」,但更多時算是基層員工!

老師的理想與現實

在一次學校領導層級會議期間進行了一次簡單的調研;參與者全是資深主任級以上的學校管理人員。調研問題十分簡單,只要求主管回顧最初踏足教育界成為老師時,有些什麼實際考慮,和當時的理想與抱負是什麼。然後反思經歷多年後,對自己現時工作有何感想。

這個調研並無推廣的效力,但仍是可靠可信的。當把資料稍加整理後,卻發現倒是個具有「大時代、小數據」作用的參考材料。

參與者入行時的年紀相若,多在大學畢業之後,在回覆「最初加入教育界」的實際想法上大致分成兩類。約有七成回應是屬於物質性的,例如:薪高糧準、收入穩定假期多等;其餘可歸類為感性或傾向理想一邊的,如:生命影響生命、得人尊重等。近年入行教書的年輕人,想法是否都一樣?

作為一個對比,那時自覺較理想的理由又會是些什麼?原來都可分類為二組,分別是接近做人方面的,以及主力提高成績的。前者包括:陪伴年輕人成長、正面影響下一代等,而後者則十分明確,幫學生學到知識,考好公開試、入到大學等。究竟這種寫法算不算是理想、抱負,見仁見智吧!

老師兼顧管理工作

不過可以留意得到的是,沒有一位是想到要去管理一間學校或者一個學科的。

至於在20多年後的這一刻,被要求反思自己教師工作現況時,眾人的理解則明顯較為多樣性的,最多提及的描述有:工作不理想、學生不理想、個人感受不好、政策影響。最後者指的是教育政策和現行制度;個人方面多是身心俱疲、氣餒感強烈;工作不理想則是指行政工作太重、轉變太多。對於這些困局有何出路時,基本上沒有一個人提得出一個可行答案來。

擔任管理與領導並非大家的初心,但一路走過來,一小片一小片的經驗累積,就令這批主管擁有管理與領導的實用知識。每日面對學生和變幻無常的管理工作,加上不穩定的社會生態,所需要的技能亦非書本或學院知識可以提供得到。然而一段長時間工作後,現況反映出大家只見到無間斷的負面。

社會上總有人以為教師就是做教書工作,至於指導學生、管理和發展學校的沉重責任,多是視而不見。坊間更常見的是,有些非專業人士對教師工作和教育問題指指點點,套用「問責」字眼而實質上是「質疑」,飄浮着的聲音都是無視教學和學校管理是一門專業學問的實情。

其實太多的不必要噪音,最終並無改善助力,就只有對教育拖後腿。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