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貧窮情況在惡化?

根據最新統計,2016年香港貧窮人口佔香港人口近兩成,要搞清楚原因,才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善扶貧政策上。

上周五扶貧委員會公布了一系列數據,最吸引傳媒報道的,是2016年貧窮人口高達135.2萬人,佔香港人口近兩成,比2015年上升了0.7萬人,在政府的扶貧政策介入後,2016年貧窮人口則降至99.6萬人,但仍比2015年的相關人數多了2.5萬人。因為在數據上貧窮人口似乎增加了,所以不少報章都在說香港貧窮情況惡化了。

傳媒監察着政府是對的,但上述的批評其實是無的放矢,因為以政府所定貧窮綫的方法去量度貧窮人口,後者上升是自然不過之事,就算港人收入全都大升,所謂的貧窮人口也有可能增加不少。這有兩個原因,搞清楚它們,我們才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善政策上。

相對貧窮綫乏參考價值

第一個原因是貧窮綫的定義。政府是採用了相對貧窮的概念,貧窮綫定在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但也為每一種人數的住戶各自定下一條貧窮綫,例如在2016年,一人住戶每月入息的中位數是8,000元,即一半住戶收入高於8,000元,另一半低於8,000元,那麼入息在4,000元或以下的便屬貧窮住戶;4人住戶入息中位數是37,000元,貧窮綫便是18,500元了。

從這種定義我們可以見到,除非人人收入相同,否則貧窮人口幾乎是無法消失的。假如人人收入上升10倍,那麼收入中位數與貧窮綫一樣也會提高10倍,定義下的貧窮人口根本不會減少,雖然他們其實都比前富有得多了。所以一用了這種貧窮綫,我們不要指望貧窮人口能夠連年減少,更可能的情況是,有些時候它可能稍為下降,接着又上升回去,升降多少,視乎其他的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人口老化。老了便有人退休,退休的人不一定貧窮,有部分的人會積下不少資產,但卻沒有收入。訂定貧窮綫時,不理會資產,只算收入,因此,退休的人幾乎一律自動被當作是貧窮人口。港人壽命長,嬰兒潮出生的人,正陸續地大批大批的退休,因此新增的貧窮人口會供應不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又因為這些人中,不少是真的沒收入沒甚資產,所以政府無法不預作準備,省下一筆儲備以應付他們。

從上可知,此種相對貧窮綫有重大缺點,其產生的結果,只宜參考(其實參考價值也不是很高),不宜對政策有決定性影響。但就算以參考為主,我們也應把工作做得更細緻,才不會浪費掉資源。

不應阻止增加土地建屋

舉個例子,從2009至2016年,一人住戶的貧窮綫由3,300元提升至4,000元,增幅21%,但四人住戶的貧窮綫卻從11,300元大增63%至18,500元。從另一角度看,四人住戶的貧窮綫在2016年是一人住戶的4.63倍。這不合常理,為什麼人數四倍,貧窮綫卻要高過四倍?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四人家庭的貧窮綫定得太寬鬆,收入不差的也被當作貧窮、進而有較大機會取得福利;二是一人住戶的貧窮綫定得太嚴苛,這些家庭較難得益。政府可考慮是否需要對貧窮綫的界定,作出一些微調,以減少不公。

政府的統計數據也有顯示,從2008至2016年,基層人士(收入最低的10%人口)收入的升幅一直高於社會整體工資的增幅,例如在2016年基層人士收入平均上升了4.7%,社會的平均則只是3.7%。這本應意味着收入公布會較平均一點,但現在貧窮人口卻有所上升,這或顯示人口老化的壓力很大,將來這壓力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社會及政府都應有心理準備,用了上述的貧窮綫,未來的貧窮人口很可能會不斷上升。不過,我們也應注意,真正對港人生活素質有決定性影響的,是他們是否擁有樓宇或是否住在津貼的房屋中,而這也不是扶貧委員會能夠有效解決的,需要不同的利益集團不去阻止增加土地供應。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雷鼎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