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歐式畢業禮

最近是各大大專院校的畢業典禮,畢業生穿禮袍,戴四方帽,整整齊齊地出席隆重的場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畢業禮,原來十分簡單而莊重。

今年8月底,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參加了一個特別的典禮。這個活動與我的預期很不一樣,而且頗有特色,值得和大家分享見聞。

因自己的工作關係,也算經常出席大學的畢業典禮。以中文大學為例,每年的典禮一連數天,有多個相關場合,數千人畢業。不同學位和書院的典禮各有主禮嘉賓,畢業生逐一上台領取證書,和大學高層、嘉賓握手,接着影相留念,之後有茶會等活動,大家都盛裝出席,非常重視。

之前我參加過一些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學畢業禮,同樣是大規模運作,在體育館或大禮堂舉行,之前要預先申領門票,當日提早入座找個好位置,以方便觀禮拍照。畢業禮如工廠式的流水作業,着重形式禮儀,講效率、重程序、穿禮袍、戴四方帽。影相環節至關重要,家人都帶備相機,配合長短鏡頭,努力捕捉親人上台的一刻,又或者光顧校方安排的商業攝影。男士穿西裝打領帶,女士更盛裝出席,務求留個恆久的記憶紀念。

貴精不貴多

今次阿姆斯特丹的畢業禮,在學校的一個小型劇院舉行,當天沒有什麼佈置,台前只有一個供播放投影片的螢幕。這次典禮只有六名研究碩士畢業生,有十多名親友及同學出席,再加上四位老師。

程序上有一位老師擔任主持人,另外每位畢業生的論文指導老師都有講話,每人長約五分鐘,特別宣讀和簡述了每名學生的研究題目,用意在讓家長知道子女就學時究竟做了什麼東西。老師又對每個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回憶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分享學生的一些成就,並述及老師和學生以往的一些互動細節,感覺溫馨得很。接下來學生每人在台前老師見證下簽名,取得畢業證書,並獲贈老師的評語手稿,和一本介紹該大學的書作紀念。

整個典禮的時間長約一小時,之後是另一小時的茶會,校方供應酒水,也有學生自攜香檳,為畢業的同學慶祝一番。大家的衣着都很輕鬆隨便,畢業生沒有穿戴禮袍、四方帽等飾物,珍惜的是師友的相聚和情誼。其實觀禮的家人和同學中很少人帶備相機,校方也沒有安排攝影師,一切都很隨緣。當然老師和同學們都樂意和畢業生來個合照,大家輕鬆地把酒言歡。

茶會完畢後,晚上到一位教授的家中,和幾位老師吃火鍋,大家邊吃邊談了近四小時,了解到更多荷蘭的各種情況,就這樣在阿姆斯特丹社區住宅路旁,享受了一個愉快難忘的夜晚。

這個歐式典禮以畢業生為主角,十分人性化。過程簡單隨和而莊重,彰顯了歐洲式的「重質不重量」精神,多講意義少看形式。這種「小而美」(small is beautiful)的做法,貫串「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和大型流水量化的作業形成強烈對比,頗令人耳目一新。

可參考不可抄

香港的大學畢業禮應該採取這種做法嗎?這可是見仁見智了。香港可以這樣做嗎?相信很困難。首先是大家思維和習慣不同,有些人不一定喜歡這種做法。其次是客觀條件的限制,有很多人同時畢業,就要講求效率,處理數量,又要考慮學生及家長的心態和期望。

「大而全」和「小而美」各有特色和好處,可能歐洲不同的學校也有相異做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畢業典禮也未盡相同。但可供大家參考的是將人放回事件的焦點,做到「以人為本」,讓當事人感到有意義,成為事件的主角。個別小型學校或一些課程的畢業禮,或可考慮採用這種「小而美」方式,又或將它作為一種附加的補充做法。但在一些大型程序中,也可考慮有些特別安排,以增加個人化的觸覺(personal touch),令參與者更能感受到典禮的真諦。

下次有機會再參加歐洲的畢業典禮的話,我知道不需要穿西裝了,也不用帶600mm的攝影鏡頭,只會懷着期待的心情,去細味這種氣氛感覺,盡情享受人情交流。

歐洲的畢業典禮着重意義多於形式,比較適用於學生人數較少的場合。在香港畢業生眾多,難以用「小而美」的方式進行畢業典禮。
歐洲的畢業典禮着重意義多於形式,比較適用於學生人數較少的場合。在香港畢業生眾多,難以用「小而美」的方式進行畢業典禮。

作者簡介

蘇鑰機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並兼任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他同時擔任香港特區政府通訊局廣播投訴委員會委員、香港新聞博覽館董事、香港新聞教育基金袐書長、香港報業評議會執行委員、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習及培訓範疇專家、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成員等社會服務工作。近年編著作品有《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一人一故事──新聞人的心聲細語》、《一人又一故事──新聞人再訴心聲》、《獨家新聞解碼》、《特首選戰‧傳媒‧民意》、《領導的藝術──新聞老總談管理》、《獨家新聞解碼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