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因媒體的誤導,對很多問題都有錯誤的理解,積非成是,混淆了社會的思想與意志,例如水貨。
水貨是合法貿易,除了個別與品牌總經銷權有衝突之外,政府不能干預市場,也不能以政治衝擊市場。香港市面上儘多水貨,個別上市的零售企業也以水貨作招徠。水貨的出現反映商戶努力在現有市場裏尋找利潤機會,屬典型和值得稱頌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態度。
水貨有助香港商貿
此外,水貨有助香港商貿,使進口、批發與零售都增加,利的是各個環節,特別是零售。水貨客是中小企業和個人,從業者至少數萬人。如水貨過境深圳的螞蟻搬家方法,在法律容許下,使弱勢社群(家庭主婦、長者和失業者)憑個人努力賺取微薄收入,補助生計,社會意義則更大。
不過,水貨活動亦引起批評。一是空間問題。政府沒有因應需求,提供額外的活動空間及疏導交通,卻把責任推諉於作為用戶的水貨客。若當局做好疏導安排管理,跨境水貨活動會是香港弱勢社群的一條好出路,也能推動地區經濟,作用一如內地與其他國家興旺的邊境小額貿易。
二是政治排擠。這純是野蠻無知諉過於人、無理來製造事端的行為。香港是法治之區,當局怎可容忍乃至縱容這些以政治藉口鬧事之人呢?過往是政府帶頭不守法,才出現這些攻擊水貨客和內地旅客的非法行為,嚴重損害香港的國際形象,若政府依法執法便可杜絕,這也是鞏固增強香港法治的手段。
新移民創業動因最大
香港社會另一被誤導之處,是排斥內地來港移民中的中下階層。當然也有不少反對內地來港的投資移民,這便有點憎人富貴厭人貧的心態,不過,反對中下階層移民的佔多數。批評者的理據是他們佔用公共資源,分薄了香港居民的利益。這表面上有道理,卻與現實不符。他們佔用香港的公共資源,應該視作社會對他們的投資。香港的歷史和國際例子顯示,出身貧窮的新移民往往是社會裏創業和發展的主力,敢闖和敢發展新機會,勝於本地居民的二、三代。
香港沒有自然資源,靠的是人才,且是不斷創新更變的人才。香港現時人口老化,移民海外的又不少,人才補充要依靠移民,而融合社會最易、創業動因最大的是內地來港的中下層新移民。香港現時的社會精英,大部分不是本地原居民的後代,而是新移民的第一代,顯示出香港這幾十年的興旺進步,不是靠原居民或數代居於香港的,而是幾十年不斷從內地來港的新移民。反而投資移民的上層,未必在港發展,只是借用香港的低稅和方便的特區護照。
要協助這些新移民在港創業、拓展香港經濟和社會文化,政府首先應以公共資源提供出租公屋,讓他們可積累財富和有更寬鬆的環境來尋求發展,現時香港不少精英都是靠公屋來建立在社會發展的基礎,公屋是藏富於民。香港是要發展,抑或是關着門坐吃山崩,決定於怎樣協助中下層的新移民,怎樣加快發展出租公屋,林鄭的置業主導是破壞發展。
原刊於《東方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