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氣」競選單張看教育未來

新政府提供了長期承擔,推出ITSSG為學校增加資訊科技支援人手,有助加強學生關懷和促進教學效能的政策。

踏入9月份,教育界最上心的是開學,以及隨之而來的排山倒海般的工作;但對整個社會而言,則是重新關注教育的開始!然而,今年的暑期卻延綿不斷地湧現出學校新聞。教育工作本來是長時間、慢板的工作,凡被重視短時間效益和節奏急速的傳媒盯得上的,多數不會是好事。

事隔一年 各據陣營

同樣是9月份,去年卻是群情洶湧的光景;因為那時正值立法會選舉,各方群雄互相攻奸,連教育界也是戰況劇烈。事隔一年,當日的一對選戰對手已經擔當了本地教育範疇不同陣營的重要領袖。本欄向來關注教育,姑且重新檢視去年收到的教育界議席競選單張,對比其中側重基礎教育部分的政綱內容。看看這對曾經是競選對手的人,會為本地基礎教育創造出一個怎樣的未來。

首先是選委會發出的候選人政綱,分別寫着:「關顧教師、關懷學生、關心社會」和「捍衛教師權益、改善教育政策、參與社會事務」;看來都是從三個層面入手。由於選民都是教育界,加上都有工會背景,強調教師利益可能是選票策略;至於社會事務方面,亦非本文重點關注之處,所以暫且擱下這兩個層面。

在學生層面,兩者表述方式的差異較大。前者明確寫著「關懷學生」而後者從缺,在細項中前者列出加強情緒支援、提升抗逆力、改善融合教育、減輕應試壓力、開拓多元出路、發揮才華。當然如何達成就不是我輩等閒人士可以想像得到。如今成為建制並擁有權力去推動,可能比在議會崗位從旁叫喊更容易達到。反觀後者只在細項中有「要求取消小三TSA」一項。既然是雙方都認同的,看來推行相關政策應很合拍吧!不過,應試壓力最大的是DSE,而且是個高風險和挫折度很大的公開試,議員可會從旁協助令這在短期內有些變化呢?

新政上場 加強效能

新政府一上場就推出一系列增加資源的政策,包括增加班師比,令大多數學校教師人數有實質增長、另外繼續實施延長三保政策、在三分之一學校增設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人員;雖說這是在醞釀期間由業界參與而達致的共識,而兩份宣傳文件內都有相若的訴求,算是合作下的好例子。此外政府亦提供了長期承擔,推出ITSSG為學校增加資訊科技支援人手。總括而言,都有助加強學生關懷和促進教學效能的政策。

不過,兩份政綱中同時有出現的「設立幼師薪級表」,卻未有實現在新政內。處理幼師薪級,甚至令到小學前教育被納入免費教育系統,都是受制於現況存在着的障礙的老大難題。不過位處官、民兩邊的雙方既然有共同訴求,是否未來會加快處理,盡早有好消息呢?

究竟基礎教育的存在有甚麼意義呢?相信是屬於學術,甚至是哲學的問題吧!兩份競選文件中並沒有太多涉獵,反而涉及教師福利和權益的多。如前所述因有工會背景,這是可以理解的。況且教師有更好的福利和職業保障,他們會更投入教學和表現更為專業。但教育制度本身存在很多漏洞,相信這不會因為業界人員福利好和保障多就會有改善。

基礎教育 投放資源

基礎教育究竟是社會福利,抑或人才培養;教育效能是考試成績,抑或發展青少年潛能;學校功能是幫助學生均衡發展,抑或考出彪炳成績;校政管理是專業管理,還是家長選擇?目前似乎並無明確取向,教育現場中人都摸不清、頗為混沌的;甚至政府政策有時亦時有矛盾。唯一肯定的是,投放的資源有所增長,但業界的專業力量怎樣才可以發揮得更好可能更為重要。

展望未來,選戰對弈的雙方是否應該在不同的崗位通力合作,把制度營造得更有利於教學和支援學生和學校呢?讓投入的資源發揮到更好效益造福社會。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