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天石憶故友南懷瑾

《禪海蠡測》剩語(下)

庶讀其書者,亦得略知其人。

余與懷瑾,論交十餘年矣。抗戰初起時,君甫逾弱冠。殫力墾殖,深入夷區,部勒戍卒,蠻煙瘴雨,躍馬邊陲,氣宇如王,高自期許。卒以囿於環境,單騎返蜀,復事鉛槧。曾述其經歷,著《西南夷區實錄》一書,則又恂恂儒者,非復向日馬上豪雄矣。無何,任教中央軍校,時餘主持《黨軍日報》,每相與論天下事,壯懷激烈,慨然有澄清之志。唯以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故每嘗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友天下奇士,不知者輒目為痴狂,而君則恬然樂之。嘗曰:「鐘鼎山林,固皆夙願,苟頓脫可企,則視天下猶敝屣耳!」1943年,余以嬰疾,藥爐禪榻,時益相親;曾與遍訪高僧,並同師事光厚老和尚。不期年,君辭軍校事,而致學於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後又棄隱於青城之靈岩寺,霜楓紅葉,日伍禪流。旋從禪德袁煥仙居士遊,契入心要。嗣即不知蹤跡者久之。一日,忽有客自峨眉來,始知閉關於中峰絕頂之大坪寺,西川舊好,相顧愕然!耆年如謝子厚、傅真吾及君師袁煥仙等,相約入山訪之,始知由名僧普欽之介,悄然至峨眉,初於龍門洞猴子坡等處,疊示靈異之跡,乃獲寄跡該寺。在此期中,並曾折服當時負有盛名之唯識學者王某。龍門寺僧演觀,曾記其事與對話,刊有專冊行世,不脛而走。龍泉在匣,光芒不掩,真性情人,行事大抵固如是也。

後三年,余宰灌縣,君飄然蒞止,美髯拂胸,衲衣杖策,神采奕奕。問從甚處來?答謂:「前從靈岩去,今自金頂回。」問在峨眉山何為?曰:「三年閉關,閱全藏竟。」復問其今後擬往何處?則曰:「到處不住到處住,處處無家處處家。」相視而失笑者久之。憩夏青城後,即遠遊康藏,窮探密宗之奧;行跡遍荒山絕巇,叢林古剎。行腳愈遠,所接大德高僧奇人異士亦愈眾,而跡亦愈晦,蓋所謂「就萬行以彰一心,即塵勞而作佛事」者也。嗣聞其經康藏至昆明後,曾講學於雲南大學。折返錦城,並一度應川大哲學教授傅養恬之邀,講學於哲學研究會。斯時已聲光並耀,緇白聞風問道者絡繹。迨抗戰勝利後二年,君即返里省親,嗣復深隱於天竺靈隱山中,棲心玄秘。爾時,余適於役京畿,彼此不相聞問矣。

台北相遇 遊戲人間

1949年夏,余自滬來台。一夕,君忽枉訪於台北寓所,始悉其方有所營為。越明年,事與願違,忽爾晦跡,行藏莫蔔者久矣。迄去冬,因某居士之約而復聚於海濱一陋巷中,破窗塵幾,意趣蕭然;當力促以重親筆硯。初不謂然,幾勸始諾。曾未數月,遂成斯篇,都凡二十章,鉤元提要,探幽闡微,手眼別具,發前人之所未發。全書以禪宗為主眼,而融會眾流,歸趣大海,雖於從上各家之說,略有損益,要皆言必有宗,指歸至當。至若《參話頭》、《中陰身》及《修定參禪法要》諸篇,則皆古人穩密緘固不肯為人說破者,今皆不惜眉毛,金針巧度。雖小出作略,而其資益於真心向道者,寧為淺鮮?至其提持綱要,語不滯物,思泉坌湧,如山出雲,殆今日之《廣陵散》矣。余初識懷瑾,英年挺拔,跌宕磊落,前途正未可量;卒之鄙棄功名,參伍猿鶴,得以博覽法藏,獨契心源,返樸還淳,泥塗軒冕,所謂遊於方之外者非歟?又君髫年曾習武技與方術,卒致力於佛法,深入禪教密各宗之堂奧。今後究將以何者為其歸正,則又未可逆測。其殆遊戲人間,應物無朕者耶!爰因其書成,略綴其生平行履一斑以附,庶讀其書者,亦得略知其人。余雖早歲皈命瞿曇,然放逸怠荒,憚於精進,似草野人,為廊廟語,門外之誚,寧能倖免?唯承命為校訂,於義不能無言,拉襍書之,亦自哂也。

本文選編自東方出版社(簡體): 南懷瑾先生著《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後刊於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