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一門,為我國佛教中之一革新派,旨在傳佛心印。自釋迦牟尼傳大迦葉,遞至二十八代菩提達摩,東來震旦,是為此土初祖。復自二祖、僧璨遞傳至六祖惠能,宏開五葉,宗風大振。雖所提倡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唯文字語言,亦未始非心傳方便法門;故達摩初亦曾用《楞伽經》四卷以印心。惠能於黃梅,剛道得「本來無一物」一偈,便得衣缽,唯當授受之際,猶為說《金剛經》。其在曹溪弟子亦有《壇經》之記。厥後二派五宗,無不直指向上,皆令自求、自行、自悟、自解;然亦究不能無說,說不能無文。蓋借語傳心,因指見月,語言文字,有時亦不失為接引開示之方便也。
世謂禪宗為教外別傳,實則謂之別傳固可,謂之非別傳而為嫡傳亦可。蓋真諦不二,以教證宗,以宗舉教,教實有言之宗,宗本無言之教。三藏十二部,默契之則皆宗;千七百公案,舉揚之則皆教。佛說法數十年,未嘗說得一字,以法尚應舍也。故究竟言之,教原未嘗有言,而宗亦未嘗無言也。天下同歸而殊途,百慮而一致。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能徹悟自心是聖,自心是佛,則觸着便了,更無余事。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豈可因門庭施設,而分宗分教,儼然門戶崢嶸,自生差別哉!
學佛求道 騎驢覓驢
南君懷瑾,頃以所著《禪海蠡測》書稿見寄。細讀之,深覺其超情離見,迥出格量。君雖深契禪宗,然不以話頭為實法,不以棒喝作家風;橫說豎說,語語由自性心田中流出,絕非如優人俳語者可比。其中冶儒釋道各家之言,而綜諸一貫,會歸一旨,儻非能如大海之納百川者,曷克臻此?是書雖累十餘萬言,要亦只道得一字。若會時,看固得,不看亦得;不會時,不看固不得,看亦不得。洛浦安答僧云:「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飛鳥盡迷巢。」是佛固着不得,經典公案亦着不得。讀者於此書所示,一字一句,又豈能著得?「不離文字難為道,盡舍語言始是經。」讀者切勿泥於語句,墮入文字禪中,而宜獨超冥造乎語言文字之外,是為近之。否則依然陷在妄想知見網中,雖一輩子學佛,一輩子參禪,一輩子求道,騎驢覓驢,與自己本來面目,毫沒干涉,而終歸是凡夫。余昔贈靈岩寺僧傳西有句云:「不學佛時方成佛,非參禪處即參禪。」此與張拙見道偈之「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及憨山大師所謂「妄想興而涅槃現,煩惱起而佛道成」,其義一也。
本文選編自東方出版社(簡體): 南懷瑾先生著《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後刊於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